紧接着,雷鸣般的掌声如同潮水一般在书院里响起,经久不息。学子们对这位同窗的才华钦佩不已,纷纷赞叹有加。更有不少人迅速拿出纸笔,将这首诗认真地抄写下来。随后,他们三五成群地走出书院,将这些饱含深情与壮志的作品张贴在大街小巷的显眼位置,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读到这首诗,从而了解这场战争背后所蕴含的伟大意义。
与此同时,随着民众对于战争支持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军队士气的日益高昂,南境十八州的各级官员们也深刻地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和使命感。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着万千百姓的期望与重托,必须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以确保战争的最终胜利。
在衡州府,那位兢兢业业、一心为民的刺史大人更是不辞辛劳,日夜奔波于各个村庄之间。为了确保前线军队粮草的及时供应,他亲自带领手下官吏深入基层,挨家挨户地督促征粮事宜。每到一处,他都会耐心细致地向当地百姓解释这场战争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努力消除大家心中的顾虑和担忧。
一天,当刺史来到一个偏远的小村庄时,一位满脸皱纹、饱经沧桑的老农迎了上来。老人望着眼前这位忙碌不停的父母官,眼中满是感激之情。他紧紧握住刺史的手,感慨万分地说道:“刺史大人啊,您为了咱们这些普通老百姓,为了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可真是操碎了心呐!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呢。只要您一声令下,哪怕家里只剩下最后一粒粮食,我们也会毫不犹豫地拿出来支援前线。”
听到这番话,刺史不禁心头一热,眼眶湿润了起来。他用力拍了拍老农的肩膀,郑重其事地回答道:“老人家,请放心吧!我等定当不辱使命,早日击退敌军,还大家一个太平盛世!”说完,他又转身投入到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中……
然而,就在这紧锣密鼓、如火如荼的筹备过程之中,局势却并未如人们所期望那般一帆风顺地发展下去。不知从何时起,一些令人不安的谣言如同瘟疫一般迅速蔓延开来。这些谣言言之凿凿地声称此次规模浩大的灭楚之战必将以失败告终,而中元帝国亦会因此深陷万劫不复之境。如此耸人听闻的说辞,在那些对战争局势不甚了解的普通百姓中间引发了巨大的恐慌情绪。
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便是位于岳州府一带的地区。在这里,部分惶恐不安的百姓出于对未来生活的担忧,纷纷开始大量囤积粮食以防万一。一时之间,原本稳定有序的市场秩序瞬间被打破,物价犹如脱缰野马般一路飙升,失控之势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