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魏广德有把握控制阁议的结果,但是该有的程序还是要走。
就比如明日上奏,他也不可能直接就把今天和申时行说的三个人,堂而皇之就写进奏疏里。
只能是以内阁缺人的理由,请求皇帝增补阁臣。
等万历皇帝同意,批红回来后,按照流程召集九卿推选。
先和申时行通个气,也就是看他那边的人也知道他的态度,这样九卿会议上阻力会小许多。
这次推举内阁阁臣的阁议,魏广德相信,可能最难接受的还是礼部尚书徐学谟。
作为半只脚踏进内阁的人,却始终无法真正落脚。
而且,随着张四维的丁忧,内阁里更是没人再帮他说话。
总不能在阁议上自己推举自己吧,文人这点脸面还是要的。
至于走动其他人的门路,徐学谟也没信心,除非魏广德点头。
于是,散衙后,两乘小轿从承天门直接抬到张府,此时这里已经挂起白帆,前来吊唁的宾客已经是络绎不绝。
不是说人走茶凉,张四维眼看着就要丁忧离京,是不是就不用抱这根大腿了。
还是脸面。
在京的官员,不管和张四维关系如何,这个时候都会和同僚一起上门吊唁,这是体面。
魏广德到来时,周围街道上已经满是轿子马车,堵了个水泄不通。
等魏广德到来,府门前自动让开道路,让两位老先行入内。
魏广德申时行下了轿子,只是点点头,就在迎客人的接待下走进张府。
大门前,张四维长子张甲急忙上前行礼,身旁还跟着他兄弟张泰征,这为是万历八年的进士,现任吏部主事。
“你父亲如何?”
走近,魏广德让两人免礼,关心问起张四维。
“父亲回府后悲痛欲绝,险些晕倒,实在不便出来见客,请魏阁老、申阁老海涵。”
张甲征边说边引魏广德他们进入府中,去灵堂吊唁。
上了香,有张甲征陪着,魏广德就说道:“泰征,你们兄弟俩就别都在这里,你去外面迎客吧。”
“是,谢魏阁老体谅。”
张泰征算是官面上的人,这个时候虽然一身孝服,但却是张府最拿得出手的人,去门口迎接宾客最是合适。
等张泰征出去后,魏广德才对张甲征说道:“你进去看看你父亲的情况,一会儿人都来了,他还是最好出来见一面。”
此时,灵堂里只有张四维的妻子和张定征、张久征的兄弟,实在不是待客之道,魏广德自然要说一下。
张甲征进入后堂的时候,张科带着几个兵部官员也走进来,见到魏广德和申时行坐在一边,只是微微点头,随即就过去上香。
吊唁完毕后,才坐过来和他们攀谈。
等张甲征扶着张四维出来的时候,徐学谟、张学颜等人都已经过来了。
看得出来,张四维情绪很不好,大家也都没多说什么,只是请他节哀,叮嘱他保重身体。
魏广德还单独对张甲征说道:“你父亲那里,多上心,这个时候该是你关心父亲的时刻。
还有,宫里那边,递了折子没有?宫里来人没有?”
魏广德问道。
“魏阁老,之前陛下已经派张公公来吊唁过了。”
张甲征答道。
“哦,哪位张公公?”
魏广德随意问道。
“张鲸张公公。”
张甲征回答,魏广德点点头,“他是眼下陛下身边的红人,他代表陛下吊唁,足见皇恩浩荡。
你们最近忙归忙,但也都要注意身体,我就先回了。”
魏广德这边了结了吊唁之事,出了张府,此时外面还是人山人海。
偌大的北京城里,京官有多少,还有山西商人,以及张四维的同年故交,在城里的今天怕是都来了。
魏广德也不在意,直接走到自己轿前,弯腰钻了进去,“回府。”
魏广德一声令下,四名轿夫发力抬起轿子,大踏步就往家走去。
魏广德为什么要见张四维,就是要看他的反应。
毕竟,有些事儿做了,心里多少有点虚。
看看张四维的反应,就知道事情是个什么情况,会不会还有首尾。
好在,今日看张四维并无其他反应,所以魏广德这会儿也是放心的。
不过,他虽然除掉一个劲敌,但他的心情其实并不怎么好。
无他,他老父亲也还在,据说最近身子骨也不大好。
九江卫的差事儿,现在只是挂在那里,基本上都没去衙门当值了。
魏广德琢磨着,回家得给家里写信,做一些安排。
前线明军和军对峙,即将爆发激战,而在大明的京城里,依旧不缺少勾心斗角。
晚上,魏广德在书房写好给大哥的书信,拿在手里再看看有无遗漏,顺便等待墨迹干透时,外面张吉进来说道:“老爷,张科、江治、劳堪几位大人来了。”
“他们来做什么?事先可有招呼?”
魏广德一愣,随口问道。
他不记得张吉说过这事儿,他们早约定好过来。
“没有,之前没有往府里递话。”
张吉急忙说道。
“哦,知道了,请到待客花厅,多上几盆炭火。”
魏广德吩咐一句,他没有马上过去,而是等待手里书信干透后,装入信封封上,又把书信放在书架一个格子里,这才起身出门。
等魏广德过去见到他们以后,才知道,果然是奔着内阁增补阁臣之事来的。
“不瞒诸位,今日下午我和汝默已经聊过此事,就算你们不说,稍后我也会联系你们。”
魏广德坐在主位上对几人说道,“明日我就会上奏,请求陛下增补阁臣,至于名单嘛,现在大致定下会有丁、许国和王家屏三人......”
魏广德把情况和他们都说了,没有隐瞒,毕竟都是信得过的人。
魏广德把他的考虑也都说了,大体上考虑到了所有方面的利益,所以张科他们自然也没什么好说的。
纷纷赞同魏广德的决定,也算是谈妥一件事儿。
“对了,刚才我在府里接到衙门里递来王锡爵的奏疏,奏报倭寇正在调集全国的火炮,欲在中国与我大明决战。”
随即,张科从袖子里拿出一份奏疏抄本,递给魏广德看。
“倭寇国内有二百多门火炮?”
听到这个数字,魏广德先是一愣,虽然对这个数字不屑,但还是接过来看了眼。
“锦衣卫猜测这批火炮来源,很可能是夷人在壕镜铸造的,通过夷商走私到倭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