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的孩子比较不一般,他们一进门就能迎来关注。早来的孩子会主动去和他们开玩笑打招呼,甚至隐透着竞争的滋味儿,自证熟稔的架势。
然后他们再看着迎来的孩子,采取不一的态度回应,总体透着沉稳和矜持。
这类孩子不多,通常直奔自己座位。其他孩子则会自然地离开座位,去围上他,开启热闹的喧嚣。宝宝发现,这几个“厉害”的孩子,都是昨天吃饭时带肉菜的孩子。
最后一类则看起来和宝宝她们类似。大都低着头,匆匆忙忙进来,直奔课桌,静悄悄坐下,连凳子都不会用力拉拽,整个过程不会说话。比如小丫。
宝宝发现,所有孩子其实能分成两类——想引起注意的,和不想引起注意的。
她为这个收获而暗暗兴奋,悄悄拿出大白哥给买的精装本子——封面上还用小字儿写着“宝宝生存手册”,把这个规律写了上去。
“小丫,你的书包呢?”莫莫往前探着身子,低声去问小丫,“怎么又背着面袋子来了?”
宝宝看到小丫抖了一下,过了两三秒才回过身,用迫不及待的哭腔说:“被奶奶收起来了。”
然后她连说对不起,断断续续的对不起,滴着曲歪的泪——仿佛这些泪堵了一晚,都把泪腺憋坏了。
莫莫和宝宝不解地对视,她们不懂,为什么收起书包?为什么执意用面袋子上学?
“为什么?”莫莫忍不住问,“你奶奶对你不好?”
“奶奶对我好。”小丫毫不犹豫地摇头,哽咽了一下。
宝宝和莫莫又对视一眼,还是不懂。
“那书呢?不会也收起来了吧?”莫莫又问。
“没有,书在,书在。”小丫连忙张开面袋子,里面躺着昨天新买的书——都用纸壳子和破报纸仔细包了起来,这大概是书皮儿吧。
“墨水儿呢,纸笔呢,我咋没看见?”莫莫边看边问。
小丫拿出一张写满密密麻麻小字儿的芦苇纸,和一支空瘪的芦苇笔,干巴巴望着莫莫。莫名的,宝宝觉得她可怜。
莫莫大概也感受到了吧。她又递给了小丫一叠芦苇纸、几根芦苇笔、一瓶墨水。嘱咐着别再带回家了,要么放在学校, 要么找地方存起来,不然又被收走了。
然后莫莫伸手,把痛苦又感激的小丫扳回了身子。宝宝赞同她的举措,不再说什么实在是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