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个在施耐德工作了十几年的技术人员,跟以前为施耐德供货的本地铁矿主和煤矿主联合起来,开办了一家私营铁厂。从一座高炉起家,借着这两年战争期间钢材价格暴涨的红利,两年间连续修建了五座最新式的贝塞麦冶炼炉,成本竟然比之前施耐德公司使用的托马斯炼钢炉更低。
一时间他很难挤进军工材料市场,但以三分之二的价格,同等的质量,很快抢占了战后铁路修建的市场,批量连续铸造钢轨,不但价格更低,利润还更高。
施耐德的倒下,让一些高资本、高技术壁垒的产业在东北扩散开来。大连造船厂仅仅是维持了施耐德的生产制造业务,而这些业务本身跟大连造船厂是重叠的,比如火炮加工,钢铁冶炼等等。
而且这个巨头战后立刻接到了海量军方订单,整整8艘8000吨级的铁甲舰,这个吨位的铁甲舰,现在已经无法在大汉列为一等了。因为大汉还决定打造4艘万吨级铁甲舰,其中两艘在英国生产,两艘在国内生产,大连造船厂只得到了一艘订单,另一艘是在马尾造船厂修建。
英国人得到了这批订单,因为两国现在正处于蜜月期。上海加尔各答大铁路的修建,用的也是英国借款,第三批一亿英镑的战争债券完全没有用到,只能投入建设中了,其中铁路得到了其中3000万英镑的投资,剩下的大多数投入军事建设中。
大汉将在广西、云南施行军屯制度,建立规模庞大的南方军团,总兵力与北方兵团基本相当,可以武装起100万大军。在这里设立军屯,是因为广西、云南相对贫穷,百姓当兵的意愿就高,种地加半兵役的军饷能让一个农民家庭过上体面的生活。而且也相对能打,广西兵通过太平天国运动,名声算是打出来了,云南兵虽然还没有,但理论上不会差。
主要还是用到了海军上,陆军只得到了1000万英镑合计3000多万两的拨款,而海军得到了6000万英镑,近两亿拨款,要用五年时间,新建20艘铁甲舰,其中16艘8000吨级铁甲舰,4艘万吨铁甲舰,建成之后,主力舰吨位将能跟法国一战。毕竟法国的铁甲舰中有大量巡洋舰,已经被海军认识到根本没有参加海战的资格,主力海战还得是重甲铁甲舰。
自铁甲舰问世之后,出现了两种造舰思路,一种是英式思路,英国人分为主力铁甲舰和普通巡洋舰,主力铁甲舰追求吨位和火力,巡洋舰则只追求速度,甚至不采取装甲防护或者很薄的防护装甲,主要用于巡航;可惜这次英国人没能引领世界海军潮流,其他国家追求的是装甲巡洋舰模式,既追求速度,也追求装甲,牺牲了一部分火力,目的是是兼顾巡洋和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