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虽然没有官方的消息,但很快便有一个说法从建业流传了出来:
有两位将军,背主而去,疑似投奔西面的玄德公去了。
费栈讲的颠三倒四,但马良也能猜出来一个大概:
若是属实的话,孙权不愿意下诏所名捕以文书追捕,可见这两个将军地位应当不低,绝不是校尉或军司马之流。
孙权沉默,但这个消息依然能轻易传到这里,多半是有大姓在暗处推波助澜。
战事刚起,却在此时消失,可见对孙权谋荆州之举并不赞同。
马良第一时间便想到了鲁肃,但飞快就被自己否决了。
鲁子敬乃是有大智之人,怎么可能会如此鲁莽行事?
而在马良为自己念头摇头失笑时,一艘小船上,鲁肃站在船头瞧着无边无际的海面心乱如麻。
自从周公瑾逝世后,他从未感觉哪一刻能如现在让他这般力不从心。
犹记得,两年前他对于江东的未来规划的还很清楚。
联刘拒曹,克复中原。
承公瑾之遗志,铸天下之大业。
但慢慢的,这个推敲过很久的计划便逐渐朝着不受控制的方向发展。
首先是刘备的飞速壮大,不声不响的取了益州,甚至还攻下了汉中。
当初听闻时,鲁肃对这个消息堪称是五味杂陈。
既佩服于孔明之能,也欣慰于克曹有望,还心忧于江东有点跟不上这位刘皇叔的脚步。
因此才有建业酒宴上血谏主公,陈兵合肥以求北探。
但合肥城下的战果深深震撼了鲁肃,也让鲁肃苦涩的认清了他的最大短板。
公瑾以三万之兵,赤壁破曹十数万大军。
关羽以三万之兵,荆襄破曹近十万大军。
主公以十万之兵,合肥被八千曹骑大破。
公瑾在时,尚不觉江淮兵卒之弱,但合肥之战让鲁肃清楚看到了三方的将卒差异,江东毫无疑问居最末。
但对鲁肃来说这都不是问题,士卒弱可以去刺探学习关羽的练兵之法,将帅弱可令其将少量卒征山越以练兵。
江东同样也有自身优势,粮产丰厚,弓卒闻名天下。
但让鲁肃没想到的是,合肥之战后代替他坐镇江夏的是吕蒙,他被孙侯留在了建业,赋闲职。
闲职就闲职吧,鲁肃仔细总结得失,写了一篇长长的奏疏,针砭江东时弊,制定了江东强军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