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余时光,对这群流浪之徒而言,无异于炼狱之行。秦兵虽无步卒之累,却以夜不收之精锐,如影随形,昼夜不息。昔日攻城掠地所得之火炮、营寨所需之物,皆在逃亡路上化为乌有,仅余马匹与背负之薄粮,成其唯一依傍,尽显落魄之态。
前路茫茫,未知何往,恐惧与绝望如阴霾笼罩,无人敢轻易言及未来。
“诸君既留杨某残喘,必是希冀借杨某之力,觅得一线生机。然陛下对孙传庭深信不疑,招抚之路,恐难行通。眼下,唯有一策,或可救诸位于水火。”杨嗣昌立于简陋营帐之内,言辞铿锵,尽显不屈之志。他未曾因苦难而放弃教化之心,即便面对高迎祥、李自成等桀骜之徒的冷眼与威胁,亦未曾退缩,其坚韧不拔,令人动容。
"直言不讳,若有良策速速道来,本将军最不耐烦那等故弄玄虚之徒!"张献忠怒斥,言辞间尽显豪迈与不屑。
昔日高迎祥陨落,流寇军心涣散,李自成与张献忠更是因势起争执,若非曹操从中斡旋,恐早已分道而行,各奔东西。李自成心中暗忖,对张献忠满是不屑,若非时局所迫,兵力分散不宜内讧,他早已拂袖而去。
流寇曾欲以杨嗣昌为饵,迫使孙传庭退却,岂料孙传庭非但不为所动,反而在谈判之际,箭如雨下,无情地将使者射杀,险些殃及池鱼,令杨嗣昌颜面扫地,心中愤懑难平。心中暗想:孙传庭,你区区一介武夫,竟敢藐视朝廷重臣,此仇此恨,他日必当百倍奉还!
"诸位若信杨某,明日便随我卸甲归田,空手而降,战马辎重尽留营中,再遣哨骑遍告四方,彰显我等求和之诚。料那孙传庭,亦不敢轻易动刀兵!"杨嗣昌言辞恳切,字字珠玑,尽显其深谋远虑,欲以柔克刚之策,化解眼前危机。
简而言之,崇祯帝心忧匪患,渴望根除之,然须令朝廷见其真心实意。山陕百姓已弃暗投明,唯投降一途可解困局。
奈何孙传庭将军铁石心肠,对投降之事置若罔闻,不论其动机为锤炼兵马亦或追求战功,谈判之风吹草动皆石沉大海,信使往返如鬼魅遁形,李自成麾下闻讯,无不闻风丧胆,连夜遁逃。
李自成等人心有千千结,疑云密布,恐投降即失护身符,重蹈洪承畴覆辙,惨遭屠戮。
而杨嗣昌则另辟蹊径,欲借舆论之力,昭告四方,明示流寇真心归降,诚意满满。即便孙传庭冷酷无情,亦难动此大局,因朝廷视此为祥瑞,德政之彰,亟需此等佳音以安民心,崇祯帝亦盼借此终结匪患,画上圆满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