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曰:
华夏风云,秦末纷争,楚汉相鏖。叹刘邦志远,释囚亡匿,入关约法,仁政声高。废苛除秦,善收贤士,垓下围歼项羽逃。雄风展,建千秋帝业,大汉旌飘。
江山自此雄豪,开新纪、邦兴四海朝。有良臣勇将,安邦定国,轻徭薄赋,振世勋劳。威加寰中,功垂青史,盛世初成民乐陶。英名在,赞雄才大略,伟业昭昭。
华夏历2495年的正月,寒风依旧凛冽,但在这冰冷的空气中,却弥漫着一股炽热的期待。
定陶城中,诸侯韩信与群臣们齐聚一堂,神色庄重而急切。他们手中捧着的竹简上,刻写着共同的心愿——请刘邦即位称帝。
刘邦坐在高位之上,脸上露出为难之色,推辞道:“吾出身贫寒,何德何能担此大任?”
韩信向前一步,拱手说道:“大王,您此言差矣。想当初,暴秦无道,天下民不聊生。是您率领众人奋起反抗,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扫灭暴秦,诛杀不义。如今这天下能得以安定,您的功劳超过诸王。您称帝,乃是众望所归,顺应天意!”
群臣们纷纷附和,声音在殿中回荡。
刘邦沉默片刻,眼中闪过一丝犹豫,再次说道:“诸位的心意,我刘邦心领了。但此事事关重大,还需从长计议。”
然而,韩信等人并未退缩,他们言辞恳切,句句发自肺腑。
“大王,如今四海初定,百姓渴望安宁。唯有您登上皇位,方能定纲纪,安民心。这是为了天下吏民之福祉啊!”一位老臣声泪俱下。
刘邦望着眼前众人坚定的目光,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这些人跟随自己多年,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所图的无非是一个太平盛世。
依照古礼,刘邦“三让”。每一次的推辞,都显得那般无奈而又故作姿态。
终于,在众人的再三恳请下,刘邦长叹一声:“既然你们大家都这样看,觉得有利于天下吏民,那就按你们说的办吧。”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欢呼声响彻云霄。
筹备登基大典的事宜紧锣密鼓地展开。定陶汜水之阳,旌旗飘扬,乐声悠扬。
二月初三,这是一个被历史铭记的日子。阳光洒在大地上,仿佛为这片土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刘邦身着华丽的龙袍,在众人的簇拥下,一步步走向那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宝座。
吕雉站在一旁,她的目光中充满了骄傲与欣慰。从今往后,她不再是王后,而是母仪天下的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