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蛮夷,竟敢如此放肆!”刘彻的怒吼声响彻朝堂,“朕定要让他们付出惨痛的代价!”
大臣们噤若寒蝉,心中既愤怒又忧虑。在这紧张的局势之中,朝廷的人事也在悄然变动。
同年冬,薛泽被免职。武帝慧眼识珠,任命公孙弘为丞相,并封其为平津侯。丞相封侯,自此便从公孙弘开始。
公孙弘出身贫寒,自幼饱受生活的艰辛。然而,他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出众的才华,一步步从社会的底层走到了权力的中心,成为了汉武帝刘彻倚重的丞相。
他深知武帝的雄心壮志是要打造一个繁荣昌盛、威震四方的大汉王朝,也明白自己肩负着辅佐武帝、治理天下的重任。为了能更好地为大汉效力,公孙弘开设东阁,广延四方贤能之人。一时间,东阁之内人才济济,众人怀揣着报国之志,共同为大汉的未来出谋划策。
每一次上朝觐见奏事,公孙弘都会精心准备,抓住机会,谈论国家的有利之事。他的言辞恳切,条理清晰,让武帝频频点头,对他的见解颇为赞赏。然而,武帝身边也不乏才华横溢、能言善辩之人,对于公孙弘的提议,武帝常常会让身边擅长文学的臣子与他辩论。在这激烈的思想碰撞中,大汉的治国方略也在不断地完善和明晰。
这一日,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公孙弘神色肃穆,上前一步,拱手奏道:“陛下,臣有一事上奏。如今十个贼人张满弓弩,百名官吏不敢向前。为保国家治安,维护百姓安宁,请求下令禁止百姓携带弓弩,如此方可有利于治安。”
此议一出,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
“丞相此言差矣!”一位大臣挺身而出,他目光炯炯,直视公孙弘,“百姓携带弓弩,多为防身之用。如今世道并非清平,若遇盗贼,弓弩可助其自卫。若强行禁止,恐生民怨。”
公孙弘不慌不忙,拱手道:“大人所言不无道理,但如今盗贼横行,屡禁不止。若不禁弓弩,他们更是有恃无恐,肆意妄为。百姓安全固然重要,但国家的治安更需维护。若因小失大,致使盗贼猖獗,百姓又岂能真正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