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纮至边后,祭阵亡将士,为其记功,掩其尸体,劾败将杨琳等四人罪,更易守将,练壮士,兴屯田,申明号令,军威大振。
又请升陕西之开城县(宁夏固原南)为固原州,设立总制府,以防火筛再次来袭。固原遂成九边重镇之一。
朝廷又派出多路镇守太监在固原,中卫,延安,平安镇,神木驻守。在明朝,镇守,本来是武官的职衔,“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
镇守都是总兵官担任,少数地区为副总兵,分守多系参将担任。明代各个边镇及省一级的地区都设有镇守总兵官。明朝皇帝对这些掌握一方一省兵马大权的总兵官自然是不能放心的,认为最便捷而又可靠的办法就是派其亲信的宫奴去监视,于是便有镇守太监的设置。
永乐八年(1410年),“敕内官马靖往甘肃巡视”。开创了镇守太监的先列。到永乐后期,派往边地的镇守太监逐渐增多,但当时还只是“协镇”,如《明史》卷一五五《费瓛传》载:“永乐时诸边率用宦官协镇。”明仁宗朱高炽时,才有镇守太监的名称,当时太监王安即为甘肃镇守太监。宣德元年(1426年)宣宗以汉王反,遣指挥谭顺、内官黄让、内使陈锦助平江伯陈瑄镇守淮安。于是宦官又被派往内地镇守。
英宗正统时,不仅边镇和内地省一级地区派遣宦官去镇守,甚至府一级地区也派遣宦官去担任分守。正统十二三年时,因浙江、福建发生叶宗留和邓茂七造 反,朱祁镇就“简御史十三人与中官分守诸府”。“土木之变”以后,朱祁钰对镇守太监不仅不减撤,而且对宦官“各边防守之寄,益周于前”,如各方面有险要者,“俱设镇守太监、总兵官、巡抚都御史各一员”,人们称之谓“三堂”。除了镇守和分守以外,在全国的几个特殊地区还有守备太监的设置,计有风阳守备、天寿山守备和南京守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