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对于东北地区的各个华夏军用机场而言,正是最为紧张繁忙的时刻。巨大的探照灯柱划破黑暗,引擎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地勤人员如同蚂蚁般在跑道和停机坪上穿梭奔跑。所有参战的轰炸机均已加满燃油、挂载弹药,整齐列阵,在牵引车的拖拽下缓缓滑向起飞线,做好了随时升空出击的准备。
空军司令田雨展现出了非凡的魄力,他将多达两千余架运输机(包括大型战略运输机和部分战术运输机)进行了战时改装,在机舱内加装了简易的炸弹挂架和投弹装置,使其具备投放航空炸弹的能力。这批改装机群,加上原有的三千多架专业轰炸机(包括战略轰炸机和战斗轰炸机),使得空军一次性可投入战场的轰炸力量达到了惊人的五千架次规模,足以形成遮天蔽日的空中打击洪流。
刘铮对田雨下达了明确指令:将之前历次战役中缴获自倭国、腐国的大量库存航空弹药(包括高爆弹、燃烧弹、穿甲弹、集束炸弹等),务必在此次战役中全部倾泻出去!这些缴获的弹药,无论是保管维护还是后续的安全销毁,都是巨大的负担和潜在的麻烦,与其留着占用仓库和耗费精力,不如全部砸在熊军头上,发挥其最后的毁灭性价值。
田雨对此早有谋划。早在三个月前,他就已着手调运存放在大西洋舰队仓库中的、原属缴获腐国的大批航空炸弹,通过运输船队源源不断地运抵东北各前线机场,为此甚至征用了大量民用船只。至于缴获倭国的巨量弹药,原本就储存在东北境内的大型秘密仓库中,转运至各机场则更为便捷,动用了庞大的铁路和公路运输网络。当这总计几十万吨的航空炸弹堆积如山,在机场的临时露天堆放场形成一座座钢铁与炸药构成的小山丘时,连田雨自己都感到一阵心惊——一旦这些毁灭性的力量全部投放到熊军头上,那将是一幅何等恐怖的景象!足以将整个边境线化为一片焦土火海。
在前线,导弹旅发射的“神威”导弹还在飞向目标区域的途中,它们如同天罚之剑,高速穿越大气层。而部署在目标区附近、伪装成平民或潜伏在极近距离的侦察人员,已经紧张地开始工作,他们紧握望远镜和通讯器材,冒着巨大的风险,为后方的导弹发射营提供实时的弹着点观测和射击参数修正,力求让每一枚昂贵的导弹都发挥最大效果。
导弹营的导弹攻击仅仅是这场钢铁风暴的第一波,是敲开熊军硬壳的重锤。紧随其后的第二波攻势,才是真正的致命杀招——部署在隐蔽阵地的二十管远程多管火箭炮发出了震耳欲聋的、令人心悸的“吱吱吱吱”尖啸声,成百上千枚火箭弹拖着长长的、密集交织的橘红色尾迹腾空而起,如同无数愤怒的火龙扑向数百公里外的纵深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