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小说]:262xs. c o m 一秒记住!
“陛下,臣虑之再三,斗胆进献,或有一策可供陛下圣裁。”高曦伏拜说道。
接见高曦的地方不是正堂,堂边的侧室之内。
李善道正在喝茶,不意他已拜倒在地,便放下茶碗,亲下室中,将他扶起,笑道:“起身来说。”拍了拍他胳臂,说道,“今虽正位,你我君臣之间,共起於微末,当与往日无异。”
昨日登基大典后,李善道大封群臣,如前所述,一干文武重臣,皆得进封,只武臣这块儿,凡大将军以上,只要本是郡公的,基本都进封为了......
正月初一,天未明,洛阳南郊已人声鼎沸。来自天下三百二十六县的推选代表,身着各地服饰,手持凭证,由礼部官员引导,列队步入新筑的“明堂坛”。此坛高九丈,三层环台,象征天地人三才,外覆青石,内嵌铜钉绘星图,中央立一青铜巨鼎,上刻“民本”二字,乃李善道亲题。坛周插万国旗幡,胡汉交错,僧道并立,连远自流求(今台湾)与儋耳(海南岛南部)的黎族首领亦遣子代行。
日出东方,金光破云。李善道着素麻深衣,头戴缁布冠,缓步登坛。他不乘辇,不设仪仗,仅由十六岁的李承业执竹简随行。全场肃然,万人齐跪。他抬手虚扶:“今日非朝会,乃民议。诸位皆为苍生代言,请起。”
鼓声三通,礼官宣读《推选章程》:每县一票,以木牌投入鼎前铜匦,黑牌表维持汉室,白牌表改制新政。投票毕,当场开匦计数,由国子监博士、地方耆老、商贾代表三方监票,结果公示于坛壁黄榜。
投票开始。第一位是来自敦煌的老画工,须发皆白,双手颤抖。他将一块粗糙的白木牌投入铜匦,声音沙哑:“我祖辈为奴,画佛窟供养贵族。今我儿在国子监读书,明年要考‘明经科’。这牌子,是我一家三代人的梦。”人群静默片刻,继而爆发出低沉却坚定的喝彩。
接着是一位岭南峒女,裹着五彩织锦,背着婴儿走上坛来。她不懂官话,由译者代述:“我们山中女子原无名姓,嫁人后称‘某家婆’。如今县里办女塾,教识字算账,《女诫》改讲《孟母三迁》。我要投一票,让女儿将来也能站在这里说话。”她说完,将涂有朱砂的白牌轻轻放入匦中,转身时泪流满面。
一个接一个,脚步沉重而有力。有盲眼说书人拄杖而来,口中吟唱自己编的《均田谣》;有渤海渔夫带来一罐海水,说是“代表十万渔民的心意”;甚至一名曾参与咄?叛乱的突厥少年也来了,他低头道:“我在归化府放羊,孩子上了蒙学堂。我知道错了。这一票,赎罪,也求新生。”
正午时分,投票结束。铜匦开启,红绸覆盖的木牌倾泻而出,如雪崩般铺满坛心。监票组立即分拣计数,百姓围在外圈,屏息凝望。两个时辰后,结果揭晓:白牌一万八千三百七十二,黑牌四千一百零九。
全场寂静如死,随即海啸般的欢呼冲天而起。“改制!改制!”呼声震彻云霄,连远处宫墙上的守军都扔下长矛,振臂高呼。
李善道站在鼎旁,闭目良久。再睁眼时,眸中已有水光。他接过李承业递来的诏书卷轴,展开朗读:
“朕观民心所向,知天命所在。自即日起,废除帝号,罢黜秦王,改国体为‘大夏公政’。设三院制:议政院由各县推举百人组成,掌立法与监督;行政院由议政院任命贤能,总理政务;司法院独立断案,不受干预。三年一届,轮替更迭。凡年满二十之民,无论男女胡汉,皆有选举与被选之权。土地归耕者所有,工商自由经营,官吏俸禄公开,军权归于国家。”
他念一句,百姓应一声“诺”,到最后,万人同声,宛如雷动。
仪式完毕,李善道并未返回皇宫,而是步行至天津桥畔的“百家粥棚”。他再次执勺,为排队的百姓盛汤。有个小女孩仰头问他:“叔叔,你现在是什么官?”
他笑着答:“我是你们雇的人,叫‘公仆’。”
女孩懵懂点头,接过热碗跑开。身后一位老儒喃喃:“从帝王到公仆……五百年儒学,终得其义。”
当晚,李善道召独孤神秀、高曦、徐世绩、杜如晦等于旧宫偏殿议事。灯火通明,地图重挂,但此次标注的不再是兵马粮道,而是书院分布、水利枢纽、商路节点。
“下一步,”李善道指着南方,“岭南虽归附,然瘴疠横行,医术落后,十岁孩童半数活不过十五。我拟派五百太医南下,建‘岭南医学院’,就地采药,培训土人医师。另设‘救疫使’,一旦疾发,立刻封锁村落,施药隔离。”
高曦补充:“还可推广‘牛痘法’。去年在京兆试种成功,接种孩童无一人染天花。若全国推行,十年内可绝此瘟。”
徐世绩则忧道:“北疆虽安,然契丹、奚族渐强,不可不防。末将建议,在幽州至营州一线设‘边学屯’,军士半耕半训,子弟入学读《武经总要》与《孙子兵法》,既固边防,又化蛮俗。”
杜如晦沉吟:“财政恐难支撑。虽有交州稻米输入,然新建书院、医院、道路,耗资巨大。老臣以为,当开‘国债’之先河:朝廷发行‘惠民债?’,许百姓购买,年息五厘,十年还本。所得资金专用于民生工程。”
李善道击节称赞:“善!还可设立‘技术院’,招募工匠发明新器。谁造出省力农具、高效水车、耐寒麦种,朝廷重赏,并在全国推广。知识不再是秘传,而应造福万民。”
会议直至深夜方散。临别时,独孤神秀忽问:“大王不再称帝,日后史书如何记您?”
李善道望向窗外,月照飞雪,静谧如初。“不必记我姓名。只愿后人提起这段岁月,能说一句:那时的人,相信未来可以更好。”
❷ 𝟞 ❷ 𝚇 𝙎 . 𝑪o 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