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小规模集成电路对绝缘层和导电层的基本需求,绰绰有余!
现在,不追求完美,只追求能用!
小呆毛的信条就是——“不求最合适,但求能使用!”
合理吗?简直太合理了!
“这么说,要是光刻机上线了,那我们就能生产出芯片了?”
江夏痛苦的哀嚎。
第一枚芯片啊,想想这么重要的时候,自己居然不能在现场,小呆毛已经悲伤的开始对着红木桌子“梆梆梆……”
“诶!咋就不多问一嘴哪!自己对‘芯片’这块是不是有点不上心了……”
确实是这样,由于有一众大神的存在,忙碌的江夏确实没对自己规划的PMOS技术研究进度进行过多的干预。
不过,这意外的“偷懒”,某种程度上竟成了歪打正着的“神来之笔”?
要知道,在眼下这个六十年代,电子技术作为一个方兴未艾的新生学科,整个世界都如同在迷雾中摸索前行。
晶体管诞生不过十几年,集成电路的概念更是新得烫手。白头鹰仙童公司鼓捣出第一块实用集成电路也就去年的事,技术远未成熟,工艺路线五花八门,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这里说明下,仙童内部样品完成于 1960 年底,1961 年开始小规模供货。所以时间上,还是他们比较快。)
而正是在这种“混沌初开”的背景下,我们前期的电子技术积累,相对而言,反而显露出一种独特的“强”!
大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没有绝对成熟的路径可循,没有不可逾越的技术鸿沟!
比拼的,就是谁的理念更先进,谁的执行力更强,谁能更快地整合资源、突破关键节点!
在这个全新赛道上,大家都是从零开始狂奔没多久。我们起步虽然略晚,但并非遥不可及。就像一场刚鸣枪的长跑,头几圈的距离差距远没有后期那么令人绝望。
还有就是我们没有庞大的电子管产业转型的阻力反而能更快地拥抱新技术、集中资源砸向最前沿。
江夏这个扑棱蛾子挥着小翅膀猛扇的情况下,一方面提供了清晰且符合时代条件的技术路线图,避免了在错误方向上的大量试错和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则基于路线设计了符合实际情况的设备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