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阳光透过斑驳的云层,洒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之上,为这古老的帝国增添了几分神圣与祥和。然而,在这宁静的外表之下,朝堂之上却涌动着一股不平凡的暗流。
老臣们,那些历经风霜、见证过无数朝代更迭的智者,纷纷捧起了沉甸甸的奏章,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皇朝未来的期许与忧虑。
“陛下,自古以来,泰山封禅乃是国家昌盛、皇权稳固之象征。我大宋自太祖开国以来,历经数代英主,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实乃封禅之最佳时机。”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手持玉笏,声音虽略显苍老,却字字铿锵有力,回荡在空旷的大殿之中。
皇帝赵构,这位年轻而睿智的君主,坐在高高的龙椅之上,目光深邃,似乎在思考着什么。他深知,泰山封禅不仅是对皇权的颂扬,更是对天下苍生的承诺,意味着国家将步入一个新的盛世。然而,这背后所承载的,不仅仅是荣耀与辉煌,更有无尽的责任与挑战。
“众卿家所言极是,泰山封禅,确乃我大宋之盛事。然则,朕亦深知,国之强盛,非一日之功;民之安乐,亦非封禅所能独致。朕愿与众卿共勉,先安内政,再图外功,待时机成熟,朕必亲率百官,前往泰山,告祭天地,以慰先祖之灵,以昭告天下。”赵构的声音温和而坚定。
老臣们闻言,纷纷点头称是。
赵构话风一转,问道:“这么重要的仪式交给谁办好呢?”
朝堂之上,气氛一时凝滞,众臣面面相觑,皆知此任非同小可,既要能彰显大宋威仪,又要筹备得滴水不漏,方不负陛下厚望。
丞相轻咳一声,缓缓出列,拱手道:“陛下,微臣以为,此事关乎国体,需选一位才德兼备、心思缜密之臣主持大局。微臣不才,愿举荐礼部侍郎李温李大人。李大人素有威望,且对礼制研究颇深,定能不负圣命。”
赵构闻言,目光转向一旁静默的李温,只见他面容沉稳,眼神中透着一股不容小觑的坚毅。李温见状,忙上前几步,跪拜道:“陛下过誉,微臣虽不才,但若能为国效力,自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是,封禅大典繁琐复杂,微臣恐一己之力难以周全,还需众位同僚鼎力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