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历史小说>穿越大明,从靖难之役开始> 第110章 百官抉择(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0章 百官抉择(下)(2 / 2)

然而,朱棣却皆不允诺。 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厚的文化与政治缘由。按照上古传统和儒家礼仪教化,虽说建文帝已经下落不明,但此时的朱棣和文武百官,依旧要上演一场“三辞三让”的好戏。

“三辞三让”的做法,其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传说时代,像尧禅让于舜、舜禅让于禹的故事中,就有着类似谦逊推让的情节记载。这些传说经过后世一代又一代的传颂和渲染,逐渐成为了一种被广泛认可的理想的权力交接模式,被视为一种极具典范意义的礼仪传统。

后代在进行禅让皇位等重大权力交接活动时,便有意识地模仿这种模式,以此来显示对上古贤君品德和做法的尊崇,让自身的行为符合传统所认可的规范,进而彰显权力交接的正统性与严肃性。

汉。史书记载,当时汉献帝被迫 “禅位” 给曹丕,曹丕方面也进行了多次辞让,假意表示不敢接受皇位,说自己德不配位之类的话语,实际上这更多是一种政治表演,是为了让自己称帝这件事显得更具合法性,仿佛是顺应天命、众望所归,在经过这 “三辞三让” 的程序后,曹丕最终登上皇位,建立了曹魏政权。

到了曹魏后期,司马氏家族逐渐掌握了军政大权,权倾朝野。到司马炎时,他意图取代曹魏建立晋朝。同样,在所谓 “禅让” 过程中,司马炎也对曹丕的后世子孙进行了 “三辞三让”,先是推辞曹魏皇帝的 “禅位” 之意,对外表现出很为难、不敢接受的姿态,然后在群臣的再三劝进下,才接受皇位,完成朝代更替,这同样是出于在政治程序和舆论上营造合理合法形象的目的。

到了当下这个时代,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而程朱理学经历了多年发展更是成为了当下儒家的主流思想,它所强调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和谦逊、克己等品德,早已深入人心。

而“三辞三让”的行为,恰恰契合了儒家所倡导的这些道德准则。通过反复地推辞谦让,朱棣这样的即将接受皇位之人能够展现出自己谦逊的姿态,表明自己并非贪图权势,而是在众人的推举、上天的眷顾之下,不得已才接受这一重任。这在礼仪层面上,将儒家的道德观念具象化地表现了出来,使得权力交接能够在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框架下进行,从而赢得更多文人士大夫以及普通民众基于文化认同上的认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