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精准的判断力,他深知如今已近年末,朱棣对北京的一系列举措安排已然接近尾声。依他之见,等到永乐二年,朱棣极有可能召世子、道衍和王珏等人入京进行封赏。
毕竟,朱棣对道衍的信任与倚重,是众人皆知、有目共睹的。仅仅授予道衍僧录司左善世之职,远远不足以充分彰显其在靖难之役以及诸多事务中的卓着功勋。陛下必定会另有封赏举措,让道衍在朝堂之上能够大展宏图,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太子之位的归属问题如同一片谜团,悄然笼罩在朝堂之上。朱棣登基之后,太子之位至今仍悬而未决,陛下近来时常与诸位大臣们深入商讨太子人选之事,由此可见其内心已然萌生动确立太子的强烈意愿。
朝堂之上的文武大臣们,大多各有支持的对象,彼此之间暗流涌动,争论不休。而马三保,作为宦官以及朱棣的亲信,他秉持着与众不同的立场。他并不像那些大臣们一般旗帜鲜明地倾向于某一位皇子,他心中唯有对当今天子朱棣的绝对支持。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毫无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只是他深知自己的身份特殊,绝不能轻易表态。在靖难期间,他随朱棣冲锋陷阵,对朱高煦的勇猛善战自是深有体会。但另一方面,世子朱高炽占着嫡长子的身份,且为人贤德,在朝中赢得了众多大臣的拥护与支持。综合种种因素考量,马三保心中暗自判断,这太子之位多半还是会花落世子之手。
一想到过了年,世子、道衍大师和王珏便有极大的可能性入京,马三保的内心便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炽热而充满期待。他深知,届时自己不仅能够完成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拜师心愿,而且以王珏的非凡才思,说不定还会在出使诸国以及造船航行等重大事务上给予自己极为宝贵的帮助与指引。
毕竟,此前陛下就曾下旨采用王珏研制出的蒽油进行木材的防腐处理,由此可见王珏一直对朝中的造船事务密切关注,想必对造船航海一事也定然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朱棣登基之后,对海外诸国展现出了极为友好宽容的外交姿态。他不仅复置市舶司,大力打理建造船只,在七月还派遣中官马彬出使爪哇诸国。身为朱棣亲信的马三保,自然对陛下的心思和战略布局有着清晰透彻的领悟。他清楚地知晓,朱棣内心深处有着派出使者下西洋的宏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