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里,林根生的心情总算是放松了一些。
也终于能静下心来思索了。
“要考虑的,无非就是选择性、耐药性、药代动力学等等……
“而医药领域中,BTK 抑制剂的耐药突变,比如 C481S,其实已经是一个已知问题了,想要针对性研发,那就要选择性避免 ITK 抑制导致的肺部毒性……”
林根生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首先,自然就是克服 C481S 耐药突变。
这里其实考验的就是生物大分子与化学知识了。
林根生仔细思索。
最后,锁定了氰基丙烯酰胺。
原因很简单,氰基丙烯酰胺的不饱和羰基有中等亲电性,可以在在生理 ph 下和 C481 的巯基形成可逆结合。
此外,针对耐药性,也可以在邻位引入金刚烷基团。
金刚烷基团的刚性结构可以让 C481S 突变体的 S481 侧链偏离最佳结合构象。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空间位阻阻止 C481S 突变体接近。
就像是护花使者。
“针对第一个要求,以氰基丙烯酰胺作为可逆共价键的主体,和 BTK 的 C481 残基形成 Michael 加合物……此外引入金刚烷基团!”
林根生眼睛一亮。
这个想法可行。
至于有没有巨大缺陷,他已经没有时间验证了。
一共就半个小时的时间,几乎可以说没有半点停顿的可能,必须赶进度。
因而有了第一个要求的应对方案后,他不再纠结一秒钟,转头立马投入了第二个要求的攻坚。
“第二点是要选择性地压制 ITK……
“ITK 的 ATP 结合口袋存在带负电的 Glu347 残基,其与羧酸基团产生静电排斥。
“此外,BTK 的同源位点又是中性残基 Val416,不受电荷影响……”
林根生脑子飞速转动。
最终,他选择了引入羧酸基团这一简单粗暴的方法。
至于更多的细节处理,只有等四个要求全解决后,才有时间来考虑了。
“第三点,脑渗透率。
“之前我就有这方面的研究经验,清楚记得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 MFSD2A 转运体可以特异性识别脂肪酸样分子。
“所以想要提高脑渗透率,只要让抑制剂被误判为‘脂肪酸分子’就足够了。
“这就要动分子层面的东西了……采用苯并噻吩环?”
“……”
“最后一个,代谢稳定性。
“或许可以对苄位氢进行氘代,并且引入邻位氟原子?
“现有的研究表明,C-D 键比 C-H 键解离能高 1-2kcal/mol,可以减缓 CYP3A4 的氧化代谢。另外引入的氟原子也能阻断 CYP2D6 的羟基化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