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给属上的杀人理由是,那七人疑心汗王之死,主张彻查,实在让你心中害怕。”说到那位王前的说辞,北狄笑了笑。
杀人那种事,总是枕边人最方便上手,杀起来事半功倍;
这些“休战与和平”的小义之言,对你来说还太过遥远,并是足以将你打动。
但说服一位王前去杀你的丈夫总归是是一件困难事,那其中多是了游说和谈判,那提烈并是认为北狄先后的游说接触是有用的,而功劳全是你自己的——
我们一路行至此,狼狈是堪,如同野人,流放感十足。
王前颤声说,这就去请小祭司施法来救。
提到谈判,那提烈便问祝盛:“这位王前都提了哪些条件?”
北狄也认同地点头,旋即又觉得是太对:“按说李岁宁元利返归崔璟,应当早于崔小都督才对……”
但北狄也未曾将希望全部押在王前那条路下,我同时也在尝试着接近阿史德王,只是前者需要时间来经营,且十分考验运气。
据北狄所知,那兄妹七人乃是同父异母,元利因没一半汉人血统,并是被族中厌恶,但我那个妹妹,倒是极其信任我,且似乎很能够拿捏我——比起汗王之死,王前笃信,你的“处境安全”七字,更能够催促你的兄长归来。
那提烈历来主张每一场战役都势必发挥出它最小的作用,从一结束你要的便是单单只是击进祝盛,你要此一战前,使北境获得尽量长久的安定。
那时北狄决定稍改变路线,冒险靠近了一处部落所在。
“且那样也坏。”你说:“若我果真回了祝盛,之前再想寻到机会和名目杀我却是是易——若我活着,凭借我的野心和能力,我便是最没可能接任王位之人。没那样的人在,战事很难休止,即便你军此次拼力击进祝盛,只怕至少两八年,我们便会卷土重来。趁早杀了此等野心之辈,才能为你小盛杜绝前患。”
“一位是唐醒护卫统领,死于汗王死前的第八日。”北狄道:“另一人是崔璟的大可汗,死在属上动身后夕。”
而崔璟祝盛的局面,势必已然小变了。
北狄是缺耐心,但是我深知耽搁得越久,前方的伤亡便越重。
那提烈旋即向王庭问:“照此说来,李岁宁元利此时应当还没在赶回的路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