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对下关附近发起攻击的乃是第六师团,其派出的向下关方向的挺进部队系下属的步兵第四十五联队的第三大队,急功近利的第六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直接对其下令从城内突击过去。
而后果嘛,就是在城内被何炜暴打一顿,整个步兵第三大队,也就是其挺进部队被完全吃掉,还未挺进,就被送上了西天。
另两支对下关附近发起突击的部队则分别是第十六师团和国崎支队。
其中第十六师团抽掉了其下属的步兵第三十八联队,配属了一部分战车和炮兵组成了一个精锐的支队,气势汹汹的向下关挺进,这支部队由第38联队、轻装甲车第8中队、野炮第1大队和第33联队的第1大队组成,支队长为步兵第三十旅团的旅团长佐佐木到一少将。
而来自日本陆军第五师团的国崎支队由步兵第41联队、独立山炮兵第3联队(欠第2大队)及骑兵、工兵、辎重兵部队,由步兵第9旅团长国崎登任支队长,这一支队系第五师团在淞沪会战吃紧之时紧急抽调到淞沪的支队,这一支队在佐佐木支队行动不久也开始行动,沿长江北岸渡江之后开始向下关方向进击。
总体而言,在最初的大范围混战之后,金陵卫戍军刚刚在下关附近站稳了脚跟,日军的两个支队就向下关附近攻击了过来,日军的支队一级编制,并非是其野战部队战斗序列内的常规建制。
支队在日本陆军中不是常规编制,而是为了执行特定作战任务而临时编组的,一般是从师团中抽调一个步兵旅团或数个步兵联队,再配属一定数量的炮兵、骑兵、工兵、辎重兵等特殊兵种部队组成的独立作战单位,属于临时性质的战斗单位,一般在作战结束后,这种支队编制就会立刻解除编制,下属的各个部队则会回归各自的原战斗建制。
从编制上来看,这两支率先向下关发起攻击的日军基干是两个步兵联队,和下关附近十几个师番号的金陵卫戍军比起来,似乎算不得什么,但是考虑到日军全方位的海空和陆地火力优势,以及金陵卫戍军的残破现状,这两个支队的实力依然是不容小觑。
总之,十二月十六日,这一天的混乱状态中,金陵卫戍军稳定了下来,而日军虽然开始出击,但还没有完全攻击过来。
这一天,天黑之后,双方都没有进一步的大规模行动,都得到了一定的休整,日军开始了对城内中国军队的扫荡,以及对下关方向突击进攻的准备工作,而金陵卫戍军也在撤退之后睡了一个安稳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