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各个班的轻机枪手也机枪副射手与弹药兵,也都和步枪兵一样,拉开了散兵线前进,机枪兵和步枪兵在进攻队形中的部署方式和前进状态一模一样,别无二致。
当各个步兵连展开之后,第一零三师的攻击队列中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哨子声和口令声,而这哨子声和口令声则大多来自各个步兵排的排长,各连的连长则负责走在连散兵线的后方督阵。
这也是散兵线战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步兵进攻时的最小基本战术单位是步兵排,而非是步兵班。
何炜深知,这是标准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线列步兵打法,别看第一零三师已经将轻机枪装备到了步兵班之中,可在其进攻战术上,却完全看不到半点以轻机枪为核心的散兵群战术的影子,在第一零三师的采取的老式线列步兵的战术队形之中,轻机枪本质上只是一种火力输出较强的“大号步枪。”
而在两个步兵团十八个步兵连形成的绵长散兵线之后,则是两个团所属的六个重机枪连在其后跟进,部队进攻队形的结构,基本还是冲击步兵在前,支援火器在后的老旧进攻队形结构。
即使不看进攻部队的整体进攻队形和队形结构,单看士兵的战术动作也同样不容乐观,前进中的第一零三师士兵,几乎都是直挺挺的站着身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前进,极少有士兵采取弯腰低姿突击前进的战术动作。
如此一来,面对拥有大量自动火器的日军,第一零三师攻击部队的被弹面积也会大大的增加。
看着浩浩荡荡前进中的第一零三师出击部队,何炜的面色愈发凝重,第一零三师的攻击队列看起来十分壮观,密集的,成排的散兵线队形,明晃晃的刺刀和浩浩荡荡攻击队列,看起来颇具威慑力,颇具威严。
可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这样的散兵线密集攻击队形就被大量装备各国军队的重机枪用无数条血淋淋的生命淘汰。
何况,第一零三师官兵将要面对的,是装备了大量轻重机枪和步兵炮,联队炮的日军。
如果双方真的发生了碰撞,那可真就要上演一场火海洗人海一样的战斗!
事实上,当初何炜带着特务营配属给第六十六军在汤山外围作战时,日军为了尽快拿下汤山外围的阵地也用过这样的战术,最后的结果,自然是被特务营和第六十六军打的损失惨重。
一想到那个场景,何炜的背后就发冷,他可不想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阵地战中那种一天报销几万人,一天损失掉一个师的屠杀式进攻场景在此时此刻于自己的面前重演。
虽然何炜早在跟何绍周一起整顿第一零三师时,何炜就对该师官兵的实际战术水平心中有数,可当他眼睁睁的看着第一零三师的进攻部队即将以这样的密集散兵线队形在日军的密集火网前撞得头破血流时,哪里还能坦然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