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村的水渠坡度不对,“她翻身下马,靴底踩过晒得发烫的泥土,“再挖深两寸,不然冬灌时水过不去。“
正在指挥挖渠的钱瑞立刻吹了声口哨,示意士兵调整锄头角度。
小栓子蹲在旁边的树荫下,怀里抱着装满凉茶的陶罐,看见叶锦璃过来,连忙捧起一碗:“叶姐姐喝!“
叶锦璃接过碗,指尖触到陶罐外壁的凉意,知道是林澜一早让妇人队用井水泡过的。
她仰头喝完,忽然瞥见小栓子脖子上挂着的木牌——上面用炭笔写着“李栓“两个字,是安静昨天教他刻的。
每个俘虏现在也都挂着这样的木牌,上面不再写“俘虏“编号,而是堂堂正正的名字。
黄昏时分,教书院的烟囱升起炊烟。
安静正在教孩子们唱新学的歌谣,稚嫩的童声混着士兵们跑调的嗓音,从窗口飘出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陈禹泽抱着一摞新印的《工分手册》路过,听见里面夹杂着王二柱的大嗓门,忍不住笑了
——这个曾经杀人不眨眼的刀疤脸,现在居然能把“粟“字写得方方正正。
林澜背着药箱从医务室出来,迎面遇见叶锦璃抱着一堆晒干的草药。
“晚上要开表彰大会,“林澜指了指远处谷仓前的空地,那里已经挂起了用松枝和野菊扎成的灯笼,“陈禹泽说要给表现好的人发粮票和铁制农具。“
叶锦璃挑眉:“铁制农具?李叔他们的手艺终于过关了?“
“嗯,第一批试制品已经送去王家村了。“
林澜从药箱里摸出一块硬糖,递给旁边路过的陈国士兵,那人愣了一下,指尖轻轻碰了碰糖纸,像对待珍宝一样收进怀里。
“你看,“林澜望着士兵们走向谷仓的背影,“他们眼里有光了。“
叶锦璃顺着她的目光看去,只见暮色中,俘虏们的身影被夕阳拉长,有的手里攥着自己编的竹筐,有的肩上扛着修缮农具的工具,每个人的脚步都比刚来时有劲儿得多。
工坊的方向,铁匠铺的炉火还在燃烧,火星子溅上夜空,像极了陈禹泽说的“炼过血的铁,犁开新世道“。
谷仓前的空地上,陈禹泽站在临时搭起的木台上,手里拿着扩音喇叭:“今天,咱们要表彰第一批'新生标兵'!他们用双手种下了粮食,也种下了希望——“
话音未落,人群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王二柱第一个走上台,脖子上挂着大红花,手里捧着崭新的铁犁模型。当陈禹泽把刻着“劳动光荣“的铜质徽章别在他胸前时,这个三十多岁的汉子突然红了眼眶,声音哽咽:“我娘要是知道,她儿子现在不是杀人犯,是能分粮票的种地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