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明白殿下深谋远虑,必定早已洞察其中利弊,对未来的发展有着清晰的规划和把控。
但臣实在是忧心忡忡,心中的疑惑如乱麻般难以解开。
还望殿下不吝赐教,为臣拨开眼前的重重迷雾,指明前行的方向,解臣心中的诸多困惑 。”
天色向晚,落日余晖透过雕花窗棂,在书房的案几上洒下一片片暖黄。
覃芊落搁下手中饱蘸浓墨的毛笔,那刚劲有力的字迹在宣纸之上徐徐晕染,散发出淡淡的墨香。
她抬眸,脸上浮现出一抹温润浅笑,望向匆匆踏入书房的林赋。
只见林赋神色略显急切,袍角随着步伐微微晃动,额间还带着赶路后的薄汗,不难看出他前来的匆忙与急切。
“林尚书,莫急。”覃芊落的声音低沉而温和,仿若春日里的微风,抬手示意林赋入座。
随后亲自执起古朴的茶壶,为其斟上一杯热气腾腾的香茗。
那茶汤清澈透亮,升腾的热气中裹挟着悠悠茶香,动作行云流水,举止间尽显悠然气度。
然后她在茶香袅袅中缓缓开口:“林尚书不必挂怀。
本王于封地创建学院,实乃深思熟虑之举。
想来尚书您关心科举规制,忧虑学院学子扰乱朝廷选官秩序,这份心思本王十分理解。
但学院初立,学子们学业未成,一两年内难有所成。
即便学有所成,本王也断不会做出扰乱朝廷铨选制度之事。
陛下向来知晓,本王封地内工厂与研究场所众多。
若无一定学识傍身,百姓又怎能在其中谋得一职,施展拳脚呢?
本王此举,不过是为了培养可用之才,以助力封地发展。
短期内,这些学子都会在封地内各司其职,至于开启民智,也只是为了发掘更多人才,壮大地力,绝非他意。
林尚书深明大义,想来定能体谅本王的这番苦心。”
林赋听闻昭王话语的瞬间,心脏猛地一缩,一股寒意自脊背蹿升而上,整个人如坠冰窖。
这段时间,足以让他对昭王的脾性了若指掌,这一声“尚书”叫得疏离又严肃,显然,昭王已然动怒。
可开民智这等大事,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乎锦绣郡的根基与天玄的未来走向,身为朝廷命官,肩负社稷重任,他退无可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