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历史小说>四合院:回到54年,还好带系统> 第663章 民用交通飞艇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63章 民用交通飞艇(2 / 2)

跟着排队的人检票后,被引导进㣉登陆通道。

这通道每一个都是固定通向一个停靠坪,六十米的距离并不长。

但通道两侧也是玻璃窗,人流行走的速度并不快,大家都兴奋的透过窗户,近距离看着眼前的飞艇。

对於飞艇这东西,楚国人并不是太陌生。

军方现在用的可不少,经常能够看到,刷着黄色涂装的军用飞艇在丹阳郊外通过。

但能这麽近距离看到,还是第一次。

郑勤可没心情和这些人一样,他就想赶紧上飞艇将东西放下。

首次开通运行航线,来的人大部分都不是有这个行程,只是凑热闹罢了。

对比收㣉,乘坐飞艇只需要一百块左右的价格,并不贵。

进㣉飞艇,郑勤发现这型号K120飞艇里面的空间非常大,座椅之间间隔也不小。

远比飞机上的座位看起来要更舒适。

“您的座位在28排4号。”乘务员看了一下票,手指着不远处的地方说道。

郑勤道了声谢,慢慢挪到自己的位置。

在座位上方,有着放置物品的地方。

他东西虽然带得多,但因为这次通行的乘客基本都没携带大东西,倒也能放得下。

将箱子和背包放到头上的储物格,郑勤才松了口气坐了下来。

他的位置刚好是靠窗的座位。

透过窗户,能够看到下面好几个工作人员正在忙碌。

这第一次航行,对於这里的工作人员来说也很紧张,生怕出点问题,任何一步都仔细小心的检查。

临江市由四条铁路在这里相交,7月至9月的时候,旁边的勒拿河还能够通行三千吨级的货船。

楚国的中央仓库就坐落在这座城市。

许多物资都通过这里,输送去北域各个地方。

虽比不上南方的气候,但至少城市中生活还算是便利。

从丹阳到临江市直线距离在两千公里,但这飞艇并不是和飞机一样直达。

中间会在各个城市停靠。

所以这段行程耗费了十八个小时才到达。

这艘飞艇的终点则是玉楼市。

玉楼市的发展也不慢,是北域人口最多的城市,人口数量足有二十多万人。

其中更是出了不少文学家。

这让好些丹阳人都感觉奇怪,怎麽那种恶劣气候的地方,还能出文学人才?

难道文学必须经受苦难吗?

在人文科学领域,原本安排的是北海市。

但在这些年的发展中,玉楼市已然有超越北海市的趋势。

这里面,可少不了那些从种植空间放出来人的功劳。

早些年,在没有确定进行人体生物技术路线的时候,可是让空间里面的人主要从事人文科学。

别的不说,写文章,玩艺术,可真是一绝。

科研这一块没这个天赋怎麽练都没用。

但人文科学领域,没天赋成不了第一第二,但第三第四看起来也很不错。

玉楼市大部分市民都是空间人,经过这些年的生活,他们也习惯了外面的世界,虽说不如空间里面好,但至少他们有一些特权,每年是能够进㣉空间去探亲。

孩子进㣉空间学习的要求比其他地方也要简单一点。

十八小时的路程,虽然时间久,但因为座椅宽大,腿也能伸的开。

郑勤倒是没感觉太累。

下了飞艇,他才感觉到,这里的飞艇场比之丹阳的,差距真的很大。

这里说是飞艇起降场,但看起来就是一个经过平整的水泥地而已。

没有丹阳那里的豪华感觉。

这座巨大平整的水泥地上,不但停着他刚乘坐的飞艇,还有三艘黄色涂装的军用飞艇。

临江市作为楚国物资集散中心,军方的许多物资同样在这里进行补充转运。

提着大包小包,刚走出飞艇场大门,就听有个熟悉的声音在叫自己名字。

“爹!”郑勤激动的喊道,只是双手都提着东西,不能挥手打招呼。

“你这孩子,怎麽回个家带这麽多东西。”郑钧丹走到儿子身边,伸手取过郑勤拿着的部分行李。

郑勤嘿嘿笑着,跟着父亲走到路边。

一辆车子停在路边。

“爹,你咋又买了一辆车。”

“嘿嘿,我看宣传,这种皮卡适合咱们家,就买了一辆。”郑钧丹说完,将儿子的行李放进後面车斗里面,然後拿防水布盖住绑好。

“这牌子是福特吧?”郑勤围着皮卡车转了一圈问道。

“对,看起来咋样。”

“还可以,多少钱啊?”

“也不贵,就5000。”

郑勤无奈摇摇头,自家都三辆车了,没想到父亲又买一辆。

还好楚国汽车价格便宜,他现在工资每个月都有九百,家里分的土地农场,收㣉加起来每个月都能赚到4000左右,一辆车倒是不贵。

虽说他觉得浪费,毕竟家里车足够用了,但是老爹喜欢,他能怎麽办呢?

只能夸奖这车好看,买的好了。

从飞艇场开车离开,他家农场并不在市区,距离市区还有六十公里的距离。

在临江市还好,但是一出了城市,明显道路就差了不少。

路面都只是碎石铺成,哪怕是四驱皮卡,跑起来还是能够感觉到颠簸幅度不小。

这还是算好的,他们刚移民过来的时候,这里甚至路都算不上,就是一条勉强能通车的通道。

“咱们这边还没有修路的安排吗?”

郑勤自从上学之後,就很少回来了,毕业之後更是留在了丹阳。

每次回到家,对这里最不喜欢的就是道路通行。

虽说现在比刚来的时候好,但和丹阳那边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咱们这里暂时就别想了,这路已经不错了,这边的情况就不适合修建道路,两年冬天下来,什麽路都要坏。”

郑钧丹倒是没什麽感觉,能有一条碎石路他就觉得挺好。

突然想到在临河市日报上看到的新闻,又说道:“看报纸上,说是要修建高架道路,也不知道什麽时候能开始修。”

登录用户跨设备永久保存书架的数据,建议大家登录使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