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佛教与佛经的探讨> 第37章 妄念虚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7章 妄念虚空(2 / 2)

禅定是佛教修行中制心一处、平息妄念的重要方法。修行者首先要选择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跏趺而坐,保持身体的端正与放松。然后,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特定的对象上,如呼吸、佛像、咒语等。以观呼吸为例,轻轻地闭上眼睛,觉察气息从鼻孔的出入,无需刻意改变呼吸的节奏,只是单纯地觉察每一次吸气与呼气的感觉。当杂念出现时(这是必然的过程),不要跟随杂念而去,也不要刻意去驱赶它,而是轻轻地将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随着专注力的提升,杂念会逐渐减少,内心也会进入一种相对平静的状态。这种平静并非完全没有念头,而是能够清晰地觉察到念头的生起与消逝,而不被其左右。

(二)止观双运的实践

在禅定达到一定程度的平静后,便要引入观想的智慧,实现止观双运。观,即对身心现象和宇宙万物进行深入的洞察与思考。例如,观察自己的念头从何而来、因何而生,以及它们的无常性和虚幻性。当一个妄念升起时,修行者要在禅定的状态下审视它,思考这个念头是基于过去的经验、欲望还是恐惧,进而明白它并非真实的“自我”,而是无明的产物。通过这样持续的观照,妄念会逐渐失去其对内心的影响力,而修行者也能在这个过程中体悟到事物的空性本质。止为定,观为慧,止观双运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帮助修行者在破除妄念的道路上稳步前行,逐渐趋近虚空的境界。

三、修行方法之持戒净心

(一)戒律的内涵与种类

戒律是佛教修行的基石,其目的在于规范修行者的身口意三业,防止恶业的产生,从而减少妄念的滋生。戒律种类繁多,基本的包括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戒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主要行为规范。不杀生培养慈悲心,避免因伤害生命而引发嗔恨与恐惧的妄念;不偷盗防止贪心的增长,使内心保持廉洁与平静;不邪淫有助于修行者保持身心的纯净,避免因情感欲望而陷入烦恼的漩涡;不妄语则让修行者保持诚实正直,减少因谎言而带来的内心不安与人际关系的混乱;不饮酒能保持神志的清醒,避免因酒精的麻醉而丧失正念,引发各种恶念和不良行为。

(二)持戒对破除妄念的作用

持戒能够为修行者营造一个相对清净的内心环境和外部生活环境。当我们严格遵守戒律时,便切断了许多妄念产生的外缘。例如,一个持不偷盗戒的人,不会因为贪图他人财物而产生算计、窃取的念头,从而避免了由此引发的焦虑、恐惧(担心被发现)等一系列妄念。长期持戒,会逐渐改变我们的习性,使内心更加趋向于善与清净,妄念的产生频率会大幅降低,内心的定力也会随之增强。而且,持戒本身就是一种修行的实践,每一次对戒律的坚守都是对自我的一次超越,能够培养出强大的意志力和正念,这对于在复杂的生活情境中辨别和抵制妄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证悟虚空境界奠定坚实的道德与心性基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