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其他小说>佛教与佛经的探讨> 第39章 如是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9章 如是观(2 / 2)

瑜伽行派(有宗)则从唯识学的角度对“如是观”进行了别样的诠释。在《成唯识论》等经典中,“如是观”侧重于对心识变现万物这一真相的洞察。该派认为,世间万象皆为阿赖耶识种子所现行,外境并非真实的客观存在,而是由心识所幻现的影像。

修行者通过“如是观”,能够深入观照到这一心识运作的机制,即根、境、识三者相互作用产生种种妄见与执着的过程。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感知到的山河大地、人物情境等,实际上都是心识的投影,当修行者以“如是观”的方法进行内省与觉照时,便能逐渐识破这一虚妄的认知模式,转识成智,实现从凡夫的遍计所执性向圆成实性的转变,以纯净的智慧心去如实观照世间的真相,即心识所呈现的种种现象虽有其假有的存在形式,但在本质上皆不离于心识的虚妄分别,从而超越对虚幻外境的贪嗔痴等烦恼,回归到心识的清净本然状态。

(三)禅宗:“心性如是观”

禅宗以其简洁明快、直指人心的风格,赋予了“如是观”更为灵动鲜活的内涵。禅宗强调“即心即佛”“见性成佛”,其“如是观”着重于对心性本然状态的当下体认与直观感悟。

在禅宗的诸多公案与语录中,如“赵州狗子”“丹霞烧佛”等典故,皆体现了一种超越言语思维、直抵心性实相的“如是观”。修行者不依赖于繁琐的经教文字与思辨推理,而是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砍柴担水等平凡事中,以一颗平常心去“如是”地观照自心的起心动念、情绪感受以及周围的一切事物。当修行者能够在一念之间回光返照,识得自心的本来面目时,便实现了禅宗的“如是观”,此时的心境犹如虚空,能包容万象却不被万象所碍,达到一种自在解脱、超越有无的精神境界,即所谓的“明心见性”,体悟到心性的如如不动、本自具足的特性,从而在当下的生活中展现出佛性的光辉与智慧的妙用。

三、“如是观”在佛教修行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一)日常行持中的“如是观”

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琐事中,佛教修行者运用“如是观”来培养正念与定力,提升心灵的品质。例如,在饮食时,修行者会“如是”地觉察食物的颜色、气味、口感以及咀嚼吞咽的过程,不被贪食或厌食的情绪所左右,而是将饮食作为一种滋养色身、修习禅定的机会,以平和、感恩的心态对待每一餐饭,从而在简单的饮食行为中培养专注力与对当下的觉察力,避免心随境转,陷入妄念纷飞的状态。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