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佛陀呼唤舍利弗(舍利子),进一步阐述空性的道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表明物质现象(色)与空性并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离。色法从因缘和合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其本质就是空;而空性也并非虚无断灭,它通过色法等现象来体现其作用和存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则更为深刻地强调色与空的同一性,色法当下就是空性的显现,空性也即是色法的真实本质,并非离开色法之外别有一个空性。“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将这种色空不二的道理推及到受、想、行、识四蕴上,说明这四蕴同样也是空无自性,与空性不二。众生往往执着于五蕴的实有,从而产生贪嗔痴等烦恼,若能领悟五蕴的空性本质,就能破除执着,开启解脱之门。
(三)“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诸法”指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有为法和无为法。一切诸法的真实相状就是空相,这种空相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特性。从现象上看,事物有生住异灭等变化,但从本质的空性角度而言,它们从未真正产生,也不会消灭;众生因无明而认为事物有垢净之分,然而在空性中,垢净的分别是不存在的;同样,诸法的空性本质也不会因为外在的因缘而有所增减。这揭示了诸法的实相是超越一切二元对立的概念和分别的,是一种绝对的平等性和永恒性。修行者若能以这种空性的正见来观照诸法,就能摆脱对事物的虚妄分别和执着,安住于如如不动的本性之中。
(四)“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由于诸法空相的缘故,在空性之中,五蕴皆不可得,不存在实实在在的色法以及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进一步推及,“无眼耳鼻舌身意”,即六根不存在实体;“无色声香味触法”,即六尘也是虚幻不实;“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表示六根、六尘、六识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十八界在空性中同样了不可得。这表明众生所认知的整个身心世界和外在环境,从本质上来说都是空性的幻现,没有真实的自体。当修行者深入体悟到这一点时,就能超越对身心世界的执着,不再被感官和意识所束缚,从而回归到清净自在的本心。
(五)“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无明”是十二因缘之首,是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源,由于无明的存在,众生产生种种颠倒妄想,从而陷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之中。但在空性的境界里,无明本身也是空无自性的,不存在一个真实的“无明”实体,所以“亦无无明尽”,即没有无明的灭尽可说。同理,“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十二因缘的整个流转过程,从无明到老死,在空性中都没有真实的生起和灭尽。“无苦集灭道”,苦、集、灭、道四谛是佛教修行的基本法门,苦谛揭示人生的痛苦本质,集谛说明痛苦的根源是烦恼和业力,灭谛指向涅盘解脱的境界,道谛则是通向灭谛的修行方法。然而在空性的层面上,这四谛也并非实有,它们只是为了引导众生觉悟而设立的假名施设。“无智亦无得”,这里的“智”通常指般若智慧,“得”指修行所获得的果位和境界。当修行者真正证悟空性时,就会明白所谓的智慧和所获得的解脱境界也并非是真实存在的有相之物,而是在空性中超越一切分别和执着的自在状态。这并非否定修行的意义和智慧的作用,而是强调不要对修行的过程和结果产生执着,要以无所得的心去修行,才能证得真正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