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就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
官居山东范县(清-曹州府辖县,今属河南省)、潍县县令,政绩显着,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
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 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
亦能治印。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着有《郑板桥集》。
早岁艰辛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拮据。
三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
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郝夫人。
乳母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
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填词。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娶妻徐夫人。
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秋声赋》。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至真州之江村设塾教书。
客居扬州雍正元年(1723年),父亲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
由于生活困苦,郑板桥在三十岁以后即弃馆至扬州卖画为生,实救困贫,托名”风雅”。
在扬州卖画十年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
不幸的是徐夫人所生之子去世,郑板桥曾作诗以致哀。
雍正三年(1725年),出游江西,于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洲士人保禄。
出游北京,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
在京期间,结识了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即紫琼崖主人。求学通仕雍正五年(1728年),客于通州,读书于扬州天宁寺,手写《四书》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