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与世子千里跋涉,于某日暗夜回到彩云。王府无人,王只得敲响邬家门户,祈望救世子一命。
余刻,邬府开门,夜救重伤世子。文君窥见世子之伤,悲哭担忧,守在榻前。
......
几日后,落花塘水。莫家为庆令帝党羽,暗夜知晓王逃回彩云,八百米千里加急,去书信,告知帝王。
不日,王知他们回城之事藏掩不住。为了保住邬府,特割袍断义,彻底与邬家决裂。
多事秋冬,两别春夏。
......
世子十六岁,庆令帝重整朝堂,提拔昔日追随之人。然而,他也并非敦厚良主,凡是不从、不顺者,杀!
其间,王之存在仍是当今帝心头一刺。此人所居山高水远,又知晓乱史所有之事。
帝怕王私下书写正史,流传百世。若叫后人听了去,待他驾鹤,子孙辈也皆行于碑前,辱骂吐唾,让他于地府之远永不得安宁。
为此,帝欲杀之。然,王在京都提心吊胆多年,暗中豢养之势必不可少。虽挡不住皇城那夜的乱军,但足以叫彩云城兵,动自己不得。
斯人已去,泉下如泥。痛失爱妃,瑶台玉凤。
王知自己流着皇家血脉,绝无办法真正退出帝王视野,朝势争夺。
帝为万人之上,俯瞰山高之远,猜忌疑心之重。王实在无法消弭帝之疑心,既妃已死,那世子,必不可亡。
因此,王不得不做出与帝对抗之事,叫帝知道,想杀他绝不简单。同年,王府剑对城主府,两相对抗,互相牵制,誓不罢休。
......
世子十七岁,王府与城主府面上敌对,剑拔弩张。私底下却都忽放给彼此放水,其意,便是演给朝堂上的圣人看。
然则同年,莫家发觉端倪,再三思索后,决定告发王府与城主府之实际情况。
后,帝千里之远见信,龙颜大怒。
邬家多年便不忠于他,如今竟还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如此愚弄他。
于是,帝千里下诏,派遣暗兵远赴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