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总督府衙门大堂,气氛融洽,新朋旧友,喜气洋洋。
朱和垚此刻心里,忽然生出一丝念想。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之所以生出这种想法,是因为不仅黄宗羲出山了,另一位明末遗民、江南名士朱之瑜的孙子朱毓仁,也来了南京。
群贤毕至,义军之幸,民族之幸。
在总督府日益壮大的时刻,不必苛责个人的道德瑕疵,必定人无完人,有些人为了自身利益连兄弟侄子都杀,弟媳都霸占,能独善其身,不仕异族,这已经难得。
“大人,自上次一别,不知已是两年有余。大人越来越雄姿英发了。”
黄宗羲温声道,看着眼前的朱和垚,眼神中掩饰不住的震撼。
仅仅两年功夫,这位他想收为弟子的年轻人,做下了如此惊人的功业。
二十出头,已是千军万马的主帅,让黄宗羲感慨后生可畏的同时,也生出许多欣慰和期盼来。
欣慰是他没有看错朱和垚,对方并没有昙花一现。
期盼则是义军如此凶猛,光复汉家江山,似乎指日可待。
“先生,叫我安之就好。在先生面前,安之永远是先生的学生,没有“大人”一说。”
朱和垚的话听在耳中,黄宗羲不知不觉笑容满面,黄百家赶紧接上话来。
“安之,你在外纵横沙场,家父在家中寝食难安,头发都白了不少。听闻你破了南京城,家父连醉了数日,又募集银钱,迫不及待北上。”
黄百家的话语,让朱和垚肃然,他收起脸上的笑容,站起身来,郑重一礼。
“先生大恩,请受学生一拜!”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黄宗羲与他没有什么关系,先救了郑思明,后毁家纾难,捐赠两万两白银,现在又北上,亲自出山。
黄宗羲对自己的情义,值得他以礼待之。
“安之,折煞老夫了。”
黄宗羲上前,托起朱和垚的手臂,二人目光相对,都是释然一笑。
“朱兄,舜水先生一向可好?”
二人分开坐下,朱和垚笑呵呵对着朱毓仁说道。
朱之瑜,朱舜水,又一位余姚故人,江南名士,明末遗民,一心驱逐满清,后半世寄住日本,并死在日本。
“谢大人挂念,家祖身子骨还算康健。”
朱毓仁慌忙回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