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朱萍详细介绍完毕后,邓书记率先发言:“杨总、朱副总,你们提出的这个养猪产业模式真的很不错,我相信它对咱们乡的经济发展肯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也有一定的顾虑,主要是关于农户们的积极性和能力问题。毕竟大家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么大规模的养猪产业,可能会有一些担心和不适应。”
胡乡长也跟着说:“是啊,我们得考虑怎么让农户们接受这个模式,并且能真正从中受益。我们需要制定一些激励措施,让农户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样他们才会更有动力去参与。”
林局长笑着说:“这方面杨总和朱副总肯定有办法,他们可是有经验的。他们之前在其他地方推行的项目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相信这次也不会让我们失望。”
杨坤龙微笑着回应:“我们会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培训农户,保证大家能掌握养殖技术。我们会从基础的猪舍建设、饲料配比、疫病防治等方面入手,确保农户们能够全面了解养猪的各个环节。而且公司会提供兜底收购,让农户们没有后顾之忧。我们会签订合同,保证在市场价格低于一定水平时,公司会以保护价收购农户的生猪,确保他们的收益。”
众人听后,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接下来继续深入探讨具体的合作细节。他们讨论了合作的具体条款,包括收购价格、技术支持、市场风险分担等,确保每一项内容都对农户有利,同时也能保证公司的合理利润。
他们还计划定期召开会议,评估项目的进展,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合作模式,大家相信可以实现共赢,推动乡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杨坤龙说道:“不过,这公司与农户的合作,我们还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不是遍地开花,也不是谁人想进就能进的。我们公司已经初步拟定了一个标准,就是优先那些有一定规模的养猪专业户。对于其他散养户,我们暂时还没有打算发展。我们希望找到的是那些真正有志于养猪事业,能够长期合作的农户。”
胡乡长插言道:“不好意思,打扰您说话了,我想问清楚,您说的有一定规模的养猪专业户,有具体的标准吗?怎么衡量这个标准呢?”
杨坤龙在听完胡乡长的询问之后,非常礼貌地详细解释道:“确实,我们有一个明确的标准,那就是农户必须具备一定的养猪能力和基础。具体来说,我们希望农户一年至少能够出栏十头以上的生猪。对于那些一年只养一两头,或者三到四头的农户,我们暂时不考虑纳入我们的扶持和发展计划中。
此外,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在选址上最好能够相对集中。比如说,在您们乡里,我们可以考虑选择一个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委会作为集中养殖的地点,尤其是交通条件要便利,这样我们的收购车辆才能顺利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