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这项技术放在这些药剂里面,未免太大材小用了。”卡尔调侃。纳米机器人技术这本记录算是看完了,后续内容也是无关紧要的。他连忙将其放回,抽出下一本技术的记录。
“这本更少。”他掂量手中的重量,随即立即翻阅查看,最终总结出来,“这项技术并不适合用于这项实验,不过看这些笔记像是想通过这技术修复实验缺陷,因为本质上的对象是人,缺陷和技术针对对象是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卡尔挑着重点的记录读着。
“跳过吧。”罗淞说。
卡尔打开第三本。前面的图像依旧和前两本一样血腥和残酷,他没有过多停留,迅速翻到涉及技术的章节——基因编辑载体技术。
这项技术本质上是将基因编辑工具精准地递送到目标细胞或者组织中去。卡尔的目光在白纸的文字记录上划过,这样色泽的纸张内容在两人面前显得格外清晰。而这里讲述的是技术中的两个核心,分别是递送编辑工具和精准改造细胞。下面的示意图是球状颗粒,正穿过一道波浪线构成的细胞膜。
“所以……这是什么意思?”罗淞属实是看不懂这方面。
“得有一个载体,将改基因的工具准确无误地送到细胞里,不得出现偏差。看起来像是在说快递服务,不过是改写生命代码的手术刀。”卡尔大致弄懂这个意思。
他等待罗淞拍照后接着翻页。下一页的正中间有着一张褪色的照片,灰黑色的蝾螈蜷缩在培养皿里面,四肢纤细的像玻璃丝。
“幼龙体?”罗淞脱口而出。
“不是。”卡尔否决,他用手指指着下方的注释,赫然写着“动物实验”的字样。
“真的像。”罗淞回应。
“这是墨西哥钝口螈,实验室俗称六角恐龙的生物,断肢能在三个月内完美再生,脊柱损伤后还能重新长出神经束。”卡尔讲解着,“他们想利用这个引导到人上?”
卡尔接着翻页,纸张上的字迹有些暗淡,记录了动物实验的几个步骤。首先是提取目标功能细胞,从蝾螈尾部神经节分离出成纤维细胞,这类细胞在损伤后四十八小时内会分泌特殊蛋白,随即启动再生程序。但这项实验用时三年才确认,而且只有在低温休眠状态才能保持78%的活性。
“看这样子是想让蝾螈细胞在人体内工作了,像是在代替蛋白质组重塑技术。”罗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