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拍摄,好几个演员用力过猛。
还是辛穆的要求严格,对大家的期望过高。
所有人都被辛穆骂的狗血淋头。
“你的嘴是怎么回事,说了多少遍,说完词要合上,再合不上,我用胶水给你黏上。”
“你看哪呢!没那么多时间给你装逼,说词。”
“台词怎么回事,我花钱请你,一大把一大的经费在燃烧,是为了听你来这里小学生念诗的吗?!”
“爱,你们看对方的时候,我要看到空气中有火花闪动。”
“还有你,你是暗恋她,你现在是怎么?这么露骨,生怕你兄弟看不出来吗?”
被骂的,也不只是演员。
幕后的工作人员也一样被骂惨了。
一通炮轰,这场大巴戏,已经来来回回拍了十几次,他们也在这条路上,来来回回都走了十几次。
窗外都日头已从初升的太阳变成悬挂高空的烈日。
有一次,所有演员被挨个叫到监视器前,一一交代等会要调整和注意的地方。
姜明月看着辛穆的嘴唇,肉眼可见的起皮。
嗓音也不如最开始洪亮。
唉!
导演也不容易啊!
上车,归位。
他们回到被放在改造过大卡车后板上,放置的大巴车上。
这场戏采用的实拍,又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实拍,他们坐的大巴车是不开的,开动的,是承载大巴车的大卡车。
摄制组的工作人员,会站在卡车后板上,大巴车未占据的边边角角,进行工作。
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温柔地洒在还在睡梦中的高中生们的脸上。
开车启动,从镜头来看,就像是大巴车缓缓启动,发动机的轰鸣声与辛穆对讲机里传来的"各部门准备"交织成奇妙的和弦。
车窗外,熟悉的街道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翠绿的田野和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
车厢中部架起的三脚架上,摄像机正随着大巴的颠簸微微晃动,坐在另一辆车攥着对讲机紧盯监视器:"注意抓拍学生们的自然表情,别让他们意识到镜头。"
几个剧组人员轻手轻脚地穿梭在卡车后板护栏与大巴车外部形成的过道里,场记举着剧本核对行程,灯光师调试着顶灯的角度,收音杆像银色长矛般从车窗探出,精准捕捉着车厢里的每一句私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