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都市小说>刚准备高考,离婚逆袭系统来了> 第680章 好朋友比翼双飞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80章 好朋友比翼双飞(2 / 2)

风波渐渐平息,但小宇清楚,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名气带来资源,也带来扭曲的期待。他开始收到各种邀约:综艺录制、品牌代言、商业展览……甚至有画廊开出高价,要买断《衔枝》版权。

他一一拒绝。

只接受了一个采访请求??来自一所特殊学校的盲童美术班。视频连线那天,他耐心描述桥的模样:“它是弯的,像月牙;栏杆上有雕刻,你能摸到小鸟和麦穗;风吹过时,会有声音,像是谁在哼歌。”

一个盲童听完,忽然问:“那它冷吗?冬天会不会冻住?”

小宇怔住。他从未想过这个问题。

“不会。”他轻声说,“因为它是用很多人的体温砌成的。只要还有人记得它为什么存在,它就不会冷。”

采访结束,他在日记本上写道:**艺术的价值,不在于被多少人看见,而在于能否照亮那些从未被注视的角落**。

转眼两个月过去,桥体已完成三分之二。春雨时节,山洪突发,一夜之间河水暴涨。凌晨三点,警报响起,施工队紧急集合巡查。小宇冒雨赶到现场,发现一处桥基被冲刷松动。

“得马上加固!”他大喊。

十几名村民毫不犹豫跳进齐膝深的水中,用身体挡住水流,其他人迅速搬运沙袋。雨水打在脸上生疼,可没人退缩。老木匠拄着拐站在岸边指挥,嘶哑着嗓子喊号子:“一二??推!一二??扛!”

那一夜,他们守住了桥。

天亮时,浑身泥泞的人们相视而笑。小宇拍下一张照片:湿透的双手交叠在一起,泥浆从指缝间滴落,背景是初升的太阳。他将这张图命名为《握手》,并发在“心桥”上。

配文只有八个字:**此桥无名,因人而立**。

不久后,教育部将该项目列为“新时代美育实践典型案例”,并在全国推广。更多青年艺术家报名加入驻地计划。赵宇在内部会议上宣布:“‘心桥’不再只是一个倾听平台,我们要让它成为行动网络??每个用户都可以发起自己的‘修复计划’。”

林婉清则牵头成立“民间记忆档案馆”,专门收集普通人手中的老照片、家书、手稿。她说:“历史不该只由胜利者书写。那些沉默的大多数,也该有自己的纪念碑。”

而小宇,在桥竣工前一天,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

他召集所有参与建设的孩子,每人发一张白纸、一支铅笔。“今天我们不画桥,”他说,“我们画自己长大后的样子。”

孩子们低头作画。有人画自己穿着西装站在桥头剪彩,有人说要当工程师回来修更多路,还有一个小女孩画得很慢,最后举起纸张:画面中,一个女人背着画板走在田埂上,身后跟着一群孩子。

“这是我。”她说,“我要当美术老师,就像小宇哥哥一样。”

小宇鼻子一酸。

他把所有画收起来,藏进爷爷的樟木箱底层,再放回地窖。他对孩子们说:“等二十年后,我们再来打开它。看看有多少梦想,已经落地生根。”

桥开通那天,全镇放假。没有红毯,没有领导致辞。第一个走上桥的,是那位曾摔伤腿的女孩,她牵着母亲的手??那个在外打工多年终于归来的女人,泪流满面。

随后,老木匠拄拐走过,徒弟搀扶着他。每一步都沉重而庄严。

最后是小宇。他背着画具,手持爷爷的雕刻刀,缓缓踏上桥面。风穿过栏杆间的缝隙,发出细微的呜咽,宛如低语。

走到中央,他停下脚步,从怀中取出母亲给的银勺,轻轻嵌入桥身预留的凹槽中。金属与木石契合的瞬间,仿佛一声轻响,贯穿岁月。

他闭上眼,听见无数声音在耳边交织:父亲的叹息、母亲的叮咛、老周的哽咽、孩子们的笑声、还有爷爷在风中模糊的话语:“青山啊,桥修好了吗?”

他睁开眼,对着天空说:“修好了。而且,它还会一直修下去。”

当晚,他在“心桥”发布最后一条动态:

>“我曾以为,逆袭是逃离出身,站在高处俯瞰众生。

>现在我懂了,真正的逆袭,是俯下身,把手伸进泥土,和最普通的人一起,造一座通往尊严的桥。

>这条路很长,但我愿意一步一步走。

>因为我知道??

>每一块砖下,都埋着一个不肯熄灭的灵魂。”

评论区再度沸腾。而在遥远的肯尼亚,赵宇看着这条动态,转身对林婉清说:“我们当初只想做个树洞,结果……造了一片森林。”

林婉清望着星空,微笑:“那就继续种吧。世界从来不缺伤口,缺的是愿意缝补的人。”

与此同时,在老槐村的地窖里,那只樟木箱静静躺着。月光透过缝隙洒在箱面,映出一行无人注意的刻痕??那是小宇临行前悄悄加上的新铭文:

>“桥可断,路可荒,

>唯心火不灭,薪尽自有后来人。

>??陈氏三代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