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81章(1 / 2)

临近晚自习放学。

王雨禾把笔一放,环顾四周。见江年没看过来,小心翼翼拿出ad钙奶。

喝了两口,又放下左右看看。

反侦察这一块。

陈芸芸正在埋头写题,倒是没看见。临近考试,使得她...

志愿者arriving的脚步声惊起一群白鹭,它们扑棱着翅膀从溪畔芦苇丛中飞起,掠过尚未完全褪去霜色的樱花枝头。小宇站在桥栏边,望着那群年轻人排成一列,在老木匠的带领下走过复原后的五孔石拱桥。每人肩上都扛着工具包,有的还提着自家带来的腌菜坛子、米酒壶,像是奔赴一场久别重逢的约定。

他没有迎上去。只是默默退回桥头的小屋,取出那本《桥志》,翻到最新一页,提笔写下:“三月十七,晴,樱始华。第二批‘心桥使者’入村,共二十三人,来自七省十一城。其中教师四名,建筑师两名,退伍军人一名,其余为自由职业者与在校学生。皆愿以三十日为限,参与梯田复耕及村小扩建。”

写罢合上本子,他又从抽屉深处摸出一张泛黄的地图??那是爷爷留下的手绘鹿鸣镇全境图,边缘已磨损起毛,山川河流用不同粗细的墨线勾勒,村庄、古道、祠堂、水车磨坊一一标注。而在地图背面,有一行极小的字迹:“土可荒,田不可断;路可毁,根不可失。”

这句话,如今正被刻在村小新教室的门楣上。

当天下午,小宇带着志愿者们走进荒废多年的梯田。山坡上杂草疯长,藤蔓缠绕着残破的田埂,泥埂早已被雨水冲刷得支离破碎,唯有几段石坎还倔强地立在那里,像老人脱落的牙齿。一位来自杭州的女孩蹲下身,拨开枯草,发现一块青石上竟刻着半个“丰”字。

“这是……以前祈丰收时留下的?”她轻声问。

小宇点头:“每块田都有名字,‘金谷坪’‘稻香?’‘鱼跃坎’。三十年前,这片山还能年产三千担稻米。后来年轻人都走了,田也就死了。”

人群中传来低低的叹息。一个戴眼镜的男生忽然举起手机:“我刚查了土壤数据,pH值6.2,有机质含量中等偏上,只要清障整地、引水归渠,今年夏天就能试种早稻!”

众人眼睛亮了起来。

当晚,他们在村礼堂召开第一次“田议会”。八仙桌拼成长条形,油灯挂在房梁下摇曳,墙上贴着手绘的梯田复垦规划图。小宇坐在主位,却没有发言权。他只说了一句:“今晚不听我的,听土地的。”

于是,话筒传开了。

一位六十岁的老农颤巍巍站起来:“我种了一辈子田,知道哪块地吃水,哪片坡怕旱。若你们真想种,我愿带路。”

云南来的侗族匠人接过话筒:“我在家乡教过‘稻鱼共生’,若愿意,我可以设计生态沟渠。”

那个曾偷拍被感化的记者也来了,他说:“我想记录整个过程,不只是成果,更是失败??比如第一茬秧苗烂根,比如暴雨冲垮刚修好的引水槽。”

会议持续到深夜。最后投票决定:先修复最靠近水源的三百亩核心梯田,采用传统农法,禁用化肥农药,作物以本地红米为主,辅以莲藕、茭白和稻花鱼。

第二天清晨,鸡未打鸣,工地已响起锄头破土的声音。

三个月过去,山腰重新泛起层层绿意。水流顺着新砌的石渠汩汩而下,灌入一方方平整如镜的水田。孩子们放学后不再窝在屋里玩手机,而是成群结队来田埂上看插秧、抓泥鳅、辨认野花。村小新开设“自然课”,小宇带着学生观察蛙卵、记录节气、绘制昆虫图谱。

就在一切渐入正轨之时,县里突然派人下来调查。

来的是两位穿制服的干部,态度客气却带着审视。他们翻看账目、询问资金来源、查看施工许可,甚至质疑梯田复耕是否涉及“违规占用林地”。

林副镇长陪着周旋半天,终于忍不住问:“我们没申请补贴,没动用公款,自己出力流汗种点粮食,怎么就成了问题?”

对方沉默片刻,才低声透露:“上面有风声,说你们这个项目‘过于理想化’,容易引发效仿,担心失控。还有人说,你们搞的是‘逆城市化’,不符合发展方向。”

小宇听完,没生气,反倒笑了。他请两位干部吃了顿饭??桌上是自家田里收的第一批蔬菜:嫩spinach、紫茄、小黄瓜,外加一碗红米饭。

“您尝尝,”他夹了一筷子青菜,“这就是‘逆发展’的味道。”

干部愣住,慢慢吃完一碗饭,临走时留下一句话:“下次检查,能不能让我带家属一起来?她一直想让孩子看看真正的农村。”

风波暂息,但小宇知道,质疑不会停止。真正让他夜不能寐的,是另一件事。

那天夜里,他在整理旧档案时,无意间翻到一份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水利报告。其中一页写着:“鹿鸣河上游原建有三座水碾坊,供两岸村民磨麦舂米,后因电力普及废弃。一九七三年拆除最后一座,木材用于修建供销社仓库。”

他心头一震。

第二天,他独自溯溪而上,在荆棘密布的河湾处,果然发现了半埋于淤泥中的巨大石轮和腐朽木轴。那是最后一座水碾坊的遗迹,像一具被遗忘的巨兽骸骨。

当晚,《桥志》新增一条记录:

>“发现水碾坊遗址。拟启动‘复活计划’。非为复古,实为补链??粮从田中来,亦当归于手中磨。机器可以替代劳力,但不该吞噬温度。”

消息传出,争议再起。

有人支持:“老辈人说,碾坊的声响是村子的心跳。”

也有人嘲讽:“都什么年代了还用手磨面?开个农家乐拍照打卡得了!”

更有自媒体发文标题耸动:《鹿鸣镇陷入“田园幻觉”:拒绝现代化,是清醒还是执迷?》

小宇没有回应。他只在“心桥”平台上发起一项众筹:“我们需要两千块老青砖、三百斤铁砂、一副完整石磨盘。若您家中尚存此类旧物,请让它回家。”

奇迹再次发生。

一个月内,全国各地寄来物资。山东一位老人寄来祖传的歙砚石料,附言:“这石头磨过墨,也磨过药,如今愿为粮食转身。”

四川一对夫妻开车两千公里送来整套水车零件,说是从即将拆迁的老宅拆下来的。

最令人动容的是一箱包裹,寄件人地址空白,里面是一副断裂的石磨盘,用棉布层层包裹,夹层中塞着一封信:

>“这是我父亲最后一件作品。他是乡村木匠,一生造过十七座水车。十年前去世时,村里已无人请他干活。我把这块石头藏了十年,今天终于找到它该去的地方。”

>

>??一个不愿具名的儿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