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哥,听说淮海战役的时候,我们沂县死了不少人。”刘玉石和李长生分到了一组,正在擦拭烈士墓碑。
“死了很多,但大多是给前线送补给的民夫,真正参与作战的倒是很少。”
“不都是打仗死的么?”
“不是,淮海战役的时候,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的人数已经差不多了,不需要再去征兵,前线打仗的基本上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兵,有沂县的士兵,但是很少,沂县的人当时更多的是给前线送吃的,或者送弹药。”
“你怎么知道的?”
“我听村里的老人讲过,其实做民夫也很不容易,他们本身又不是专业的,全凭一腔热血,很多人不懂得怎么躲子弹和炮弹,最后死在了战场上。”
“淮海战役,打的很激烈,单单前线士兵都死伤十几万,民夫不算在内,那位开国的陈元帅不是说过:淮海战役的成功是人民用小推车推出来的么?”
关于淮海战役的历史,李长生不仅仅听村里的老人讲过,自己也在网上查了很多相关的历史资料。
“原来还有这种说法,我只是听我爷爷讲过,他说他的两个堂哥都是在淮海战役的时候死的,我还以为是在前线战场上牺牲了,原来是做民夫。”
“你这想法不对,做民夫也是一条汉子,中国的解放,是军民一条心拼出来的,不管是当兵的,还是民夫,都是好样的,都是中国人,包括对面也是,后期很多国民党人投诚,也是加快解放的重要因素。”
“生哥,你家有没有人参加了淮海战役?”
李长生很想自豪地说有,但是据他爷爷讲,真没有,那时候,他的高祖爷爷已经死了,太爷爷两个儿子,一个生病没了,另外一个被国民党抓了大头兵。
家里只剩下太爷爷一个男人,他要是去了,并且死在外面,那老李家就彻底没了,所以他当时就躲起来没去。
但是,如果严格说起来,老李家还是有人参加了淮海战役,不过是在反派的一方,因为大爷爷这时候是在老蒋的队伍里,虽然他也是被迫的。
“生哥,你说为什么中国面对外族侵略的时候,最后总能成功翻盘呢?从古至今好像都是如此。”刘玉石问了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
“我觉得可能与文化有关系吧,中国的文化讲究的是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这种文化的包容性很好,不像西方,信仰不同就要把对方干掉。”
“你说的不对,我觉得根本原因还是中国人内心的野性,平时大家都是相安无事,要是真把我逼急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其他国家的老百姓,其实都是奴性思维,有事就抗议,毛用没有,他们从来不敢推翻贵族老爷的统治。”
“可能是吧,这个问题本身太宽泛,没有标准答案,随便怎么说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