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引发了一阵沉默,每个人都低头思考这个问题的复杂性。
最终姜美人开口:“我们需要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一个足够大的干扰,让他们无法专注于追捕我们。”
她看向马克:“你的抵抗组织能在基地外围制造些麻烦吗?”
马克思考片刻,点头:“可以安排。但时机必须精确。”
在讨论的间隙,我找了个安静角落,开始测试系统的空间传送功能细节。
我需要确切了解这个能力的极限,以便在关键时刻不出差错。
我发现传送精度与我对目的地的了解程度直接相关——越熟悉的地点,传送就越精确。
对于完全陌生的位置,即使有坐标,也存在约1-2米的误差。
这对于温室潜入至关重要,因为几米的偏差可能意味着暴露在守卫视线中。
更关键的是,我发现传送后会有短暂的“系统冷却”状态,持续约30秒,期间无法使用任何系统功能,包括取出物品。
“这是个严重的战术弱点,”我自言自语,“传送后的30秒将是我们最脆弱的时刻。”
进一步测试中,我发现系统可以检测目标位置的安全性——如果传送目标点被固体物体占据,系统会自动调整到最近的安全空间,避免致命风险。
这提供了一定安全保障,但也意味着最终传送位置可能与计划有所偏差。
我还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传送过程中,系统会短暂扫描周围环境,这意味着理论上可以获取传送路径上的部分信息。
这可能是个预先侦察的方法,但需要更多测试来确认。
我将这些发现记录下来,准备在最终计划讨论中分享,确保团队充分了解这一能力的优势与局限。
回到团队讨论中,经过数小时的规划,一个三阶段计划逐渐成形:第一阶段,由白小柔黑入基地安保系统,为我们创造潜入外围的机会;第二阶段,利用我的空间传送能力,直接进入温室接触汪丽娜博士;第三阶段,马克的抵抗组织在外围制造骚乱,为我们的撤离提供掩护。
“行动定在后天,周三上午,”姜美人总结道,“明天我们需要准备所有必要的装备和信息。”
她看向我:“你的系统能提供什么支援?”
我查看系统界面,评估可用资源:“医疗物资、基本武器、通讯设备都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