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逸安排数据分析专家李华带领团队,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这些繁杂的数据进行梳理与分析。李华团队如同拼图高手,将各种数据碎片拼接在一起,最终绘制出详细的外星生物行为图谱。
通过对图谱的深入研究,他们发现外星生物在发动大规模攻击前,总会进行一段时间的能量聚集。这一过程表现为它们身体发出特定频率的光芒,周围能量场出现异常波动。而且,外星生物在攻击时,往往遵循一种固定的战术模式,先由具备远程攻击能力的个体进行火力压制,然后近战个体再发起冲锋。
更为关键的是,通讯专家王强在杨逸的启发下,发现外星生物之间通过一种特殊的电磁信号进行通讯。一旦通讯受到干扰,它们的协同作战能力就会大幅下降,如同失去指挥的军队,陷入混乱。通过对这些行为模式的深入了解,杨逸带领团队找到了干扰外星生物攻击节奏和破坏其协同作战的方法。
战术调整:针对弱点精准布局
武器装备优化
基于对外星生物弱点的重大发现,杨逸迅速组织科研人员对武器装备进行优化。基因专家林娜在杨逸的指导下,研发出一种基因干扰弹。这种弹药内部装填有特殊的基因片段,这些片段是根据外星生物关键基因序列量身定制的。当基因干扰弹爆炸后,会释放出与外星生物关键基因序列相互作用的物质,如同精准制导的微型导弹,干扰其细胞能量代谢,从根本上削弱外星生物的战斗力。
为了攻击外星生物关节部位的弱点,工程师团队在杨逸的带领下,对激光武器进行了改进。他们通过反复试验和精确计算,使激光武器能够发射出特定频率的激光束。当激光束击中外星生物关节时,会引发共振,对其关节结构造成严重破坏。在模拟测试中,改进后的激光武器成功切断了模拟外星生物的关节,使其失去行动能力,这一成果让团队成员备受鼓舞。
针对外星生物能量聚集和电磁通讯的弱点,杨逸与能源专家和通讯工程师合作,开发了能量干扰器和电磁屏蔽装置。能量干扰器能够发射出与外星生物能量聚集频率相反的能量波,如同在平静湖面投入相反方向的石子,干扰其能量聚集过程,阻止它们发动大规模攻击。电磁屏蔽装置则可以在特定区域内形成电磁屏障,像一道无形的墙壁,阻断外星生物之间的通讯信号,破坏其协同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