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两辆墨绿色吉普车准时停在杨宅门前。车身还带着夜露的湿气,梁绍刚笔挺地站在车前,张参谋、李参谋正仔细检查携带的测绘工具。杨峰接过江安琪递来的公文包,金属搭扣碰撞发出清脆声响,四名警卫迅速跟上,一行人有序登车。引擎轰鸣,考察车队沿着蜿蜒山路疾驰而去。
每到一处,杨峰都亲自深入田间地头。他摘下军帽,蹲在田埂上与老农攀谈,认真倾听他们对水利灌溉、种子改良的需求;在市集里,他接过摊主递来的粗陶茶杯,一边喝茶一边记录民众的生活困境。张、李两位参谋紧跟其后,手中的笔记本写满密密麻麻的记录,相机也不断定格着关键场景。
这段时间,随行的下属每天都会向陈长官汇报考察情况。听到“杨将军冒雨查看水坝旧址”“与百姓同吃红薯充饥”等细节,陈长官频频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年轻人,确实肯下苦功夫。”
经过半个多月马不停蹄的奔波,杨峰结合实地考察情况和前世记忆,在张、李两位参谋的协助下,终于完成了一份五十多页的考察报告。写完最后一个字时,他疲惫地放下钢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
这时,江安琪轻轻走到他身后,双手搭在他肩头缓缓按摩:“这些天真是辛苦你了。”杨峰闭目享受着这份温柔,苦笑道:“拿人俸禄,总要做事。你看那些曾经风光的兵团司令,现在大多坐了冷板凳。想到曾经不可一世的蒋长官如今落魄的模样,他不禁一阵唏嘘,窗外的暮色不知何时已漫进了房间。
杨峰踏入陈长官办公室,军靴与地板碰撞出干脆声响。他昂首挺胸,抬手行了个标准军礼:“陈长官!属下已完成初步考察,并将建议整理成文,请您审阅!”话音未落,那份装订整齐的报告已稳稳置于案头,纸张间隐约可见“减租减息”“土地回购”“良种改良”等关键语句。
陈长官摘下老花镜,目光含笑扫过年轻人染尘的军装:“这些日子的辛苦我都看在眼里,先回去休整两日。待我与幕僚详议后,再呈报蒋先生。”杨峰再次立正,转身走了。
办公室门刚合上,陈长官便迫不及待翻开报告。随着视线游走,他频频点头,嘴里发出“啧啧”赞叹。秘书第三次来添茶时,被他挥手斥退:“别来打扰!快去把卓青叫来!”
片刻后,罗卓英踏入办公室,见陈长官满脸兴奋,案头摊着半卷报告。“快瞧瞧!”陈长官将文件推过去,“你这得意门生送来的东西,好些想法竟与我不谋而合!真是后生可畏!”罗卓英接过资料,目光迅速被详实的数据与新颖的思路吸引。
两人很快展开热烈讨论。陈长官指着报告某处,神色激动:“若将他的计划与咱们先前的减租方案结合,由银行担保助百姓购地,定能调动生产积极性。民心稳了,根基才能稳!”他忽而冷笑,“那些在日据时期大发国难财的地主,也该让他们吐些出来了!”
罗卓英沉吟片刻,指尖轻敲纸面:“部分观点确实新颖,看来得尽快组建专家团队深入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