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网游小说>大唐凌烟志> 第141章 西域风云起,长安城内政治外交博弈深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1章 西域风云起,长安城内政治外交博弈深(2 / 2)

在古代,玉门关是中原王朝抵御西域游牧民族入侵的军事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凭借着周边的天然地理屏障,如戈壁、沙漠等,有效地控制人员和物资的进出。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玉门关见证了东西方之间大规模的贸易活动。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从这里运往西域乃至欧洲,而西域的香料、珠宝、玻璃制品等也通过玉门关进入中国。众多使者、僧侣、商人等通过玉门关往来于中原和西域之间,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佛教文化从印度传入中国,很大程度上就是沿着丝绸之路,经过玉门关进入中原地区的。

阳关在长安城的西南方向,古代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前往阳关,路程大约在1700至2000公里左右。阳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距离敦煌市区约70公里。它同样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与玉门关一南一北,是古代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

阳关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是中原王朝在西域地区的军事据点之一。通过控制阳关,可以有效地防范来自西域的军事威胁,保障中原地区的安全。阳关也是丝绸之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在古代,从长安出发的商队和使者,在穿越河西走廊后,需要经过阳关才能进入西域。许多文人墨客也以阳关为题材,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反映了阳关在当时人们心中的特殊地位,它象征着离别和对远方的探索。

随着时代的发展,玉门关和阳关的军事防御功能逐渐减弱,但它们作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遗产,至今仍然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寻历史的遗迹。

当外国使团抵达玉门关或阳关时,戍将会同户部官员按《关市令》勘验"过所"(通行证),重点检查贡品与随身物品比例。开元年间敦煌文书残卷显示,某次回纥使团因私带玉石超六百斤,被扣留至鸿胪寺特批。此外,贡品中凡属"奇器异兽"者(如永徽元年拂菻国进献的狮子),须由画工绘制《异方贡物图》快马送往京城提前汇报。

当西突厥使臣阿史德啜率领的使团在阳关外卷起漫天黄沙,玉门关的烽燧立即升起三道狼烟,得知是西突厥朝贡来使后,守关将领命令戍卒推开包铁城门,一队驼铃悠扬的西突厥使团正踏碎戈壁晨霜进关,前往驿站休整。

为首的阿史德啜身披白狼裘,腰间别着镶有瑟瑟宝石的金狼头符节,这是统叶护可汗亲赐的"伊难珠匐"(外交特使凭证)。当鸿胪寺译语人在关隘核验刻着突厥如尼文的牒文时,十峰骆驼正将龟兹硇砂、于阗玉雕、波斯珊胡帽等贡品卸下查验,其中那具镶嵌三百颗东罗马金币的马鞍,引得守关校尉倒吸凉气:"当年曷娑那入隋,贡物不及此三成。"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