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的核心环节在午初展开,整套仪轨严格遵循"三献九奏"的古礼。初献时,李渊亲执苍璧奠于神座,太祝跪读祝文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维武德三年,岁次庚辰,四月丙申朔,皇帝遣使敬荐玉帛于西岳华山之神曰:惟神德协金精,灵符玉册。镇兹函夏,作固雍州。朕恭膺宝命,抚临亿兆。伪郑僣逆,窃据伊瀍,敢祈灵鉴,殄兹凶慝。尚飨。"
唐代岳渎祝文有固定格式,通常包含 时间(岁次、月日)、 祭祀者身份、神只尊称、颂神功德、现世诉求、供奉祭品、结束语(尚飨) 。 《全唐文》所载祝文完全符合此结构,特别是"伪郑僣逆,窃据伊瀍"的表述,与武德三年五月李世民发动洛阳之战的史实高度吻合,具有鲜明的时效性特征,巧妙地将王世充比作商纣,赋予东征以"恭行天罚"的神圣性。
亚献由晋阳首义功臣、司徒裴寂主持。
“亚献”是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一个环节,在古代的重大祭祀活动里,通常会有多位献官依次进行献祭,以表达对神灵、祖先等的崇敬与祈愿。“亚献”指的是第二次献酒或献祭品。与之相对应,“初献”是第一次献祭,一般由地位较高或身份重要的人担任献官;“终献”则是第三次献祭。
这种三献礼的仪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周礼·春官·大宗伯》中就有关于祭祀时“以肆献祼享先王,以馈食享先王”的记载,虽未明确提及“三献”,但已体现出较为复杂的祭祀献祭程序。随着时间推移,到了汉唐时期,三献礼的制度逐渐完善和规范,在各种皇家祭祀、宗庙祭祀等重大礼仪活动中广泛应用。
具体流程我们以明清时期的太庙祭祀为例,亚献通常在初献之后进行。初献完成后,亚献官身着规定的礼服,按照既定的礼仪路线,恭敬地走到祭坛前,进行第二次献酒。献酒过程中,有一系列严格的动作规范,如双手举杯、行礼、奠酒等,同时还会伴有乐舞表演,以营造庄重肃穆的氛围。
在体现等级秩序方面,“亚献”等环节明确了不同人员在祭祀活动中的地位和职责,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分明和秩序井然。同时,多次献祭的过程体现了人们对神灵、祖先的虔诚和敬畏之情,希望通过这种庄重的仪式获得神灵的庇佑和祖先的福泽。作为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亚献”仪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代代相传,保留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和价值观念。
当裴寂奉上盛着黍稷的八簋,乐工开始击拊搏拊,奏响《肃和》之乐。终献环节突显创新,已不同于隋代仅用太牢,李渊特命将沙苑演武时猎获的白色獐鹿作为附加祭品,映射"彰天贶而励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