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网游小说>大唐凌烟志> 第206章 唐廷御宴酬功日,忠臣素帛见丹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06章 唐廷御宴酬功日,忠臣素帛见丹心(2 / 2)

李安远拱手答道:"回禀裴相,这些都是逆臣独孤怀恩在长安的宅邸查抄之物,陛下命末将押送进宫。"

陈叔达闻言,与裴寂交换了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巳时三刻(上午九时四十三分),两仪殿内已是一片肃穆气象。殿中省的内给使们将鎏金铜雀灯一一点燃,虽然白昼用灯看似多余,但这正是大唐宫廷宴会的规制。御座前摆放着九尺长的紫檀木案,上面陈列着鎏金舞马衔杯银壶、狩猎纹高足银杯等物。殿两侧的席位上,百官按品秩高低依次入座,最前排的三省长官面前摆着嵌螺钿的黑漆食案,后排官员则是普通的柏木案。

忽然殿外传来三声净鞭响,内侍监高声唱道:"圣人至——!"

唐朝将皇帝称为“圣人”,这一称谓的起源与多重文化、政治因素相关。首先,“圣人”作为帝王代称可追溯至先秦典籍。《易经》中便有“圣人南面而听天下”的记载,将“圣人”与君主治理天下的权威性相联系。

唐代延续了这一传统,同时结合了道教思想的影响。道教将修真境界分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四个层次,而“圣人”被认为能通过修炼达到数百岁的寿命,象征超凡入圣。唐朝皇室自诩为老子(李耳)后裔,推崇道教为国教,因此皇帝乐于接受“圣人”这一带有神化色彩的尊称,既暗示长寿的期许,也强化了君权神授的合法性。

“老子”的原名是李耳,字聃(或作“伯阳”),谥号为“聃”。根据多部史料记载,他是春秋末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出生于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一说安徽省涡阳县)。在道教中,他被尊称为“太上老君”,其着作《道德经》对后世哲学、政治及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关于其名字的争议,部分学者指出“伯阳”可能是后世神仙家对老子传说的附会,但“李耳”作为本名的记载在《史记》《后汉书》等权威史书中较为统一。孔子曾向他问礼的传说也进一步佐证了这一身份。

此外,“圣人”还暗含与儒家圣贤比肩的意味。唐朝帝王希望像孔子、老子等圣贤一样被尊崇,以此树立“天下第一”的权威。例如,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共同临朝时被称为“二圣”,这一称谓既体现皇权至高,也为武则天日后称帝埋下伏笔。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对皇帝的称呼并非仅有“圣人”。日常朝会中,臣子多称“陛下”或“主上”;宫中近侍或家人则称“宅家”或“大家”,取“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之意。而影视剧中常见的“万岁”山呼在唐代仅用于重大典礼,并非日常称谓。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