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隋末丧乱以来,突厥汗国凭借其强大的骑兵力量,在长城南北构建起复杂的代理人网络,先是刘武周受封"定杨可汗"坐镇马邑,梁师都称"解事天子"盘踞朔方,形成钳制李唐政权的战略包围。武德二年刘武周南侵时,突厥不仅授予象征汗权的狼头大纛,更遣阿史那氏将领率精骑助战,将河东大地化作检验其"以夷制汉"策略的试验场。
不料,英明神武秦王李世民凭借自身出众的军事才能在柏壁之战中展现的军事智慧,彻底打破了草原帝国的战略布局。面对宋金刚麾下剽悍的塞北劲旅,这位年轻统帅采取"深壁挫锐"之策,以坚壁清野消耗敌军锐气,最终在雀鼠谷九战九捷,迫使对手"粮尽计穷,众心离沮"。至武德三年四月,当唐军铁骑踏破太原城门时,仓皇北窜的刘武周或许尚未意识到,自己不过是突厥棋盘上一枚即将被替换的棋子。
此时处罗可汗的军事部署已悄然转向,早在当年正月间派往并州的二千突厥骑兵,名义上是助唐作战,实则是为了监控着中原战局演变;到了五月晋阳光复归唐的次日,突厥处罗可汗便亲率主力如影随形进驻到这座战略要冲,其行动之迅捷,暴露了深藏已久的战略图谋。
《资治通鉴》记载道:“刘武周战败后,当月处罗可汗抵达晋阳,当地总管李仲文无力掌控局势。处罗可汗留下伦特勒,命其率领数百人,名义上是协助李仲文镇守晋阳,实则从石岭关以北所有要地都安排了突厥军队驻防,随后才率主力撤离。”
处罗可汗的晋阳之行绝非简单的军事威慑。当他以“协助李仲文镇守晋阳”为由,在太原宫城留下伦特勒及数百精兵时,一道隐形的控制网正沿着石岭关向北延伸。这道横亘在忻、代二州之间的天然屏障,此刻已成为突厥实际控制区的南界。史载突厥在勾注山(今雁门山)南北要冲皆设军镇,其驻防体系与三年后设立的"太原大行台"遥相呼应,将河东腹地化作深入中原的楔子。
残阳浸染着晋阳城头斑驳的堞垛,处罗可汗按着镶金狼首刀柄,鹰隼般的目光掠过石岭关蜿蜒的山脊线。他忽而用弯刀挑起一捧关隘下的黄土,任砂砾从指缝间簌簌坠落:"看见这土的颜色了吗?比草原的草灰更红,比阴山的砂砾更沉,伦特勒,我要你记住这种颜色。"
随行的万夫长顺着可汗的刀尖望去,石岭关北麓的唐军哨塔正升起袅袅狼烟。"可汗真要留五百儿郎在此?"
处罗可汗抚摸着战马焦躁摆动的鬃毛,轻声哼道:"李仲文那厮不过是个丧家之犬,正是丧家犬才懂得摇尾乞怜。"处罗可汗突然用刀背敲响城墙垛口,惊起一群盘旋的寒鸦,大声说道,"你看这晋阳城,南控汾河谷道,北扼勾注山险,当年刘武周在此囤粮养马,硬是逼得李渊小儿割让河东三州。"他转身盯着不远处的李仲文,故意提高声调:"李总管,你说本汗留驻的五百精骑,可比得过当年刘武周十万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