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卷188详载,当李世民围攻洛阳之际,并州总管李仲文被控"私蓄突厥战马千匹,常使胡商传递密信"。考诸《旧唐书·李仲文传》称其叔父李密在瓦岗败亡后,李仲文确曾"阴结突厥以图自保"。值得注意的是,当年四月突厥处罗可汗已派阿史那揭支援王世充,八月更欲立杨政道为隋王,在此背景下,正是李仲文掌管着太原这个突厥南下必经的战略要地。
武德三年(620年)秋,骠骑大将军可朱浑定远密告并州总管李仲文勾结突厥一事,成为唐初政治军事史上一桩扑朔迷离的公案。《资治通鉴》卷188明确记载此事,称李渊闻报后急召李仲文入朝,下狱审查。据《旧唐书·李仲文传》载,这位曾参与太原起兵的将领“坐通突厥事觉”,却在押解途中“未及遣而暴卒”,其死因蹊跷,为后世留下重重疑云。
从突厥战略背景观之,《通典·边防典》记载处罗可汗同年确有扶持隋室后裔杨政道、重建傀儡政权的计划,与密报中“引突厥骑兵直取长安”的指控形成呼应。而《旧唐书·突厥传》所载义成公主“遣使告王世充”之事,更印证突厥与中原割据势力频繁联络的史实。在此背景下,镇守并州(今太原)这一突厥南下咽喉之地的李仲文,其立场自然备受关注。史料中虽缺乏直接物证,但《册府元龟》提及礼部尚书唐俭在并州查获突厥文书,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亦转引《太宗实录》称突厥俘虏供认李仲文“许开关隘”。然司马光本人对此存疑,认为可能是唐廷构陷之辞,凸显此案的复杂性质。
同时,告密者可朱浑定远的身世为事件增添了另一重迷雾。据《北史·可朱浑元传》记载,其家族系辽东鲜卑,北魏时内附,西魏时期位列十二大将军。《元和姓纂》载可朱浑氏“世居代北”,与李仲文辖区重合,虽无直接证据表明双方存在部曲争夺,但地域利益冲突的推测合乎逻辑。值得注意的是,《大唐创业起居注》披露李渊曾密令“不可使仲文至长安”,暗示朝廷高层或早有处置之意。而李仲文“暴卒”的蹊跷结局,新旧唐书均未明言死因,使得此案更显诡谲。
后世学术界对此案的解读也存在显着分歧。陈寅恪从代北胡族与关陇集团权力博弈的视角出发,认为可朱浑定远之举实为争夺并州控制权;黄永年则强调此案本质是李渊借机削弱地方势力,折射出唐初中央集权的强化趋势。关于李仲文是否真叛,岑仲勉认为其或为“保境自守”而私通突厥,吕思勉则质疑:“若真通敌,何不于突厥南下时响应?”直指此案可能是李渊猜忌边将所致。
值得关注的是,后世笔记小说《隋唐嘉话》称贞观四年李靖破突厥时,曾缴获证实“唐将通敌”的文书,太宗命焚之不宣。虽此说未入正史,却暗合唐代官方对边疆将领通敌案的敏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