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季真沉思片刻,说道:“既如此,三更点火为号!各带亲兵冲营——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若苍天有眼,他日塞外再会!”
帐外忽闻马蹄声近,三人噤声按刀,亲兵轻推庙门,探头急报道:“唐军巡营将至!”
几人忙掐灭烛火,密议遂散。深夜时分,寻相率嫡系骑兵八百余人趁夜突破黄河防线,试图北投突厥;张万岁带三百亲兵西窜灵州(今宁夏灵武),欲联络梁师都残部;苑君璋旧部刘季真等人则向东潜行,妄图穿越王世充控制区投奔窦建德。究其叛因,除对突厥反复策反的响应外(《资治通鉴》载"突厥遣使潜诱故将"),更深层在于降将群体遭受的系统性歧视,唐军按"河东旧制"将降卒编为"别营",粮饷供给仅及唐军半数,且行军时常被驱为前锋。这种境遇与他们在刘武周麾下"马邑精骑"的待遇形成强烈反差,最终触发连锁叛逃。
寻相、张万岁、刘季真等人的叛逃结局,史书记载虽简略,但结合唐初战争态势与后续事件,及史籍片段可梳理出清晰脉络。
寻相率八百骑兵突破黄河防线后,成功北投突厥。两年后,武德五年(622年)春,颉利可汗命其率部参与突厥对代州(今山西代县)的劫掠,遭唐将李大恩伏击,寻相身中流矢坠马,被唐军俘虏。押解至长安后,李渊以“反复无常,不可再赦”为由,斩于西市。“武德中,降胡复叛者多诛”,唐廷对二次叛变的胡将采取铁腕政策。寻相作为刘武周集团核心将领,其死亡标志着代北胡骑集团彻底瓦解。
张万岁率部叛逃西窜途中,遭唐河西道行军总管张宝相追击,三百亲兵战死大半。其残部逃至灵州鸣沙河(今宁夏中宁黄河段),被当地豪强拓跋赤辞(党项族首领)出卖,张万岁遭绑送唐营。李世民念其曾参与介休之战,欲再次招降未果,张万岁夺刀自刎。张万岁未能抵达目的地即被截杀,反映唐对河西走廊的控制已趋严密。
刘季真可谓是河北乱局的牺牲品,其东逃至王世充控制的河阳(今河南孟州)时,被郑军误认为是唐军细作被扣押。武德四年(621年)五月,窦建德虎牢关兵败后,刘季真趁乱逃脱,欲投奔刘黑闼。武德五年(622年)三月,在洺州(今河北永年)被唐军查获,李世民以“三叛其主”罪名,将其车裂示众。史评“山东豪杰多轻死重义,然首鼠两端者终不齿”,刘季真之死凸显唐廷对河北降将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