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报,皇帝李渊抚掌大笑道:“真社稷干城!传旨:晋段德操上柱国勋,赐黄金三百斤、锦缎千匹。其麾下陌刀将王铣等,兵部超格叙功!”
见萧瑀欲再发言,李渊已决然挥手,继续说道:“洛阳有世民坐镇,克城只在朝夕。传谕段德操:延、绥、丹三州军务,悉付卿专决!” 说着,皇帝声音陡然转厉,如金铁交鸣道:“凡有勾结突厥、动摇边陲者,无论军民贵贱,卿可先斩后奏!” 凛冽杀气随旨意弥漫,殿中朱紫齐齐俯首,山呼万岁之声撼动梁尘。
殿角铜漏滴答,掩盖了皇帝低不可闻的自语:“世民吾儿…段卿已钉死北门,这中原棋局,也该收官了。”
此刻,西线洛阳战场,宫城壁垒森严,秦王李世民正挥军合围,四面猛攻,昼夜不息。城中王世充守军负隅顽抗,其装备的器械精良骇人,巨型抛石机(炮)轰鸣,石弹重逾五十斤,可呼啸攻击二百步距离的唐军;城头装备威力无俦的八弓床弩怒张,所发巨箭粗若轮辐,镞大如斧,贯空竟达五百步之遥!唐军将士奋勇,自四方叠次强攻十余日,然宫城坚壁难摧,洛阳宫城竟久攻不克。
古战场巨型抛石机(炮)的源流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简易杠杆抛石装置,其核心原理始终如一,即利用杠杆与配重的巨大势能转换,将石弹抛向远方。早期的炮架结构粗陋,主要依赖人力拉拽固定在杠杆短臂上的绳索(称为“梢”),利用数十人同时发力将长臂末端的皮弹兜甩出,这种“拽索式”炮虽能将十余斤石块投出百步,但射程与威力极不稳定。
抛石机(炮)真正的技术革命发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冶金工艺提升与大型工程经验积累,工匠们创造了划时代的配重式抛石机,在杠杆短臂端悬挂数百斤至数千斤的巨石或铁箱作为配重体(称为“压石”或“炮石”),通过精巧的绞盘与释放机构控制能量爆发。当操作手斩断固定长臂的钩锁时,沉重的配重箱骤然下坠,驱动长臂末端的弹兜以雷霆万钧之势扬起,将石弹沿抛物线轨迹猛烈抛射。这种设计不仅大幅提升投射重量(可达百斤以上)与射程(三百步开外),更使弹着点精度显着提高,成为攻坚利器。
唐代的巨型炮在结构上臻于成熟,其主体框架由粗大松木榫卯构筑,高达三至五丈的炮架需深埋地中以防后坐力倾覆。关键部件“炮梢”(杠杆)选用弹性与强度俱佳的山桑木或榆木整料制成,长梢与短臂的长度比例严格遵循“四至五比一”的力学法则,以确保配重下坠时能最大化转化为抛射动能。
巨型炮弹兜以双层牛皮鞣制,四角以铁环紧扣梢末皮索,装填时需十余名壮士以绞车拖曳梢头下压,待卡入铁制“牙发”(扳机)后装入石弹。最令人惊叹的是配重系统的演进。为平衡更重的弹体,工匠以铁箍加固巨型木箱,内填碎石、铁渣并以灰浆浇铸成整体,部分巨炮配重甚至超过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