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停顿了一下,语气转为坚定,提高了声调:“传朕旨意:北疆诸军,除必要守备外,原定增援之兵马钱粮,悉数转调东线!关中府库,优先保障秦王军需,务必确保洛阳围困之势不堕,支撑虎牢关之决战!凡粮秣、军械、兵员,皆须源源不断,不得有丝毫延误!此乃荡平群雄、一统天下之关键,诸卿务必同心协力!”
“臣等遵旨!”殿内众臣齐声应道,声音在宽阔的大殿中回荡。突厥北犯的警报解除后,整个朝廷的意志和资源,更加毫无保留地投向了决定中原命运的东线战场,秦王李世民麾下的唐军主力,正同时与王世充、窦建德两大强敌进行着最后的较量。
前面章节提到,秦王李世民于武德三年(620年)七月挥师东进,锋芒直指盘踞洛阳的郑帝王世充。唐军以雷霆之势迅速扫清洛阳外围据点,兵临城下,并于当月完成了对东都洛阳的战略合围。
李世民部早已探明洛阳城高池深、守军精锐,强攻必然损失惨重,遂定下“久困长围,待其自毙”的方略。唐军主力在洛阳城四周扎下坚固营寨,如同铁桶一般,彻底切断了洛阳与外界的陆路联系,标志着旷日持久的洛阳围城战正式拉开帷幕。
为彻底孤立洛阳,断绝守军一切生机与援兵可能,李世民命令大军环绕洛阳城挖掘了内外两道深广的壕沟。 内层壕沟紧逼城墙,用以封锁守军出城袭扰的通道;外层壕沟则构筑在更远距离,规模更大,旨在阻隔任何外部援军的接近。在两道壕沟之间及后方,唐军日夜不停地修筑起连绵不断的土垒、栅栏和坚固营垒,并设置大量鹿角、拒马等障碍物。这些精心构建的防御工事体系,不仅使洛阳变成一座孤岛,更成为唐军自身进可攻、退可守的可靠屏障,将“围困”二字落到了实处。
围困之余,李世民并未消极等待,而是采取了积极主动的“围城打援”战术。 一方面,他分遣骁将如史万宝、刘德威、王君廓等,率精锐机动部队活跃于洛阳外围广阔区域,严密监控并伺机打击试图向洛阳靠拢或运送物资的王世充军队。另一方面,对于洛阳城内守军任何试图突围或反击的行动,唐军依托坚固工事予以迎头痛击。李世民本人更是时常亲临前线指挥,唐军士气高昂,不断挫败守军的反扑。同时,唐军持续使用抛石机(炮车)等攻城器械对洛阳城墙和城内重要目标进行轰击,施加军事压力,消耗郑守军力量与意志。
正当洛阳陷入苦战之际,王世充的求援引来了更强大的敌人,夏王窦建德。武德四年(621年)初,窦建德亲率十余万大军西进援郑,对围城的唐军构成巨大威胁。 面对腹背受敌的险境,李世民展现了非凡的战略魄力。他审时度势,留下大将如屈突通、李元吉等率领主力继续严密围困洛阳,自己则亲率最精锐的骑兵和步兵东进,抢占虎牢关(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这一咽喉要地,准备迎击窦建德。这一分兵之举,既保证了洛阳围困不松懈,又将决战战场转移至外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