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他约定有进展就给他来电话。而对于销路这一块,我隐晦的问了一下。他说如果量很大的话自己肯定吃不下,不过在这行干了这么些年也有自己的门路,到时会找人来一起吃下。
当然了,此时的他肯定想不到这批货的数量有多么庞大。
得到了这么多有用的信息我也非常开心,此行可说非常圆满。
现在最大的难点就是如何打捞沉船里的物品。
找专业的打捞船队肯定不行,那样走漏消息的可能性非常大。
若是直接起吊的话,也是行不通的。
先不说那艘木壳船在水下历经这么多年能不能承受得住,单这一船的瓷器重量也不是我们那艘船上的起重机能吊的动的。”
到底该如何才能打捞出这批瓷器呢?着实让我犯难了,毕竟在当年,国内的各种电气制造等正处于发展阶段,很多东西都靠进口。
在当时就连国家对于早些年就发现的沉船都无能为力,那还是在近海,水深只有区区的二十六七米,打捞难度都不是一般的大。
想必有人已经猜出国家发现的那艘沉船就是在07年12月才打捞出水的“南海一号”沉船了吧。
现阶段,国外打捞技术比较先进的还是小鬼子和小英子等国。
目前想要小批量的取出那些瓷器,就只能借助于水下机器人,而且必须是带机械臂的那种。
那玩意还要提前熟悉,必须要操作娴熟才行,不然取个盘子啥的非给你夹碎了不可。
“南海一号”是沉没在近海,我估计他的沉没肯定跟风浪有关。那边水浅,若是遇到大的风浪天,船很容易因为水浅而墩底,从而导致船体漏水倾覆。
“南海一号”这艘船在初期通过水下勘测,给出了船的长度为二十二米左右,但后来在打捞时才发现,这艘船的长度已经达到了三十米开外,船宽为9~10米。
这样的船设计其实并不合理,船太宽导致船速根本变慢,其实并不适合远洋。
因为船速过慢,若是远距离跋涉,运气不好会接连遇到多场风暴。
按照现在的建船理念来说,船的长与宽之比多为六比一或七比一乃至八比一。船体加深一些也能增加船的稳性,大浪天不易翻船。
古代没有燃油机,只能靠风力和人力来驱动一艘大船,若是遇到风浪天靠人力划动调整航向是极其不易的,特别是到了晚上更加危险,载货后走横腰浪是最容易翻船的,其次就是跨腰浪。
中午依然在昨天这家酒店吃的,陈老大从码头拿了三样海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