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加工到包装,满配是50人。
到现在,各段人员还没有达到标配的数量。
因此,车间的员工大多数都是一起做完组装后,再一起去做包装。
再加上联鑫在各项薪资福利的加持与优秀员工奖的激励下,所有的员工都自主驱动的学习了各个岗位的工序。
基本上95%的人,都已经算的上是多能工了。
几分钟后。
众人左观右望的朝着运行的流水线走去。
组装段处,只有一条拉线亮着灯。
光亮将拉线两侧那前后间隔一米,相对交错的作业台面照亮。
18名员工坐在其中,各自忙碌着各自的工序。
电批转动,壳料装配的声响,不绝于耳。
从侧面朝传输带上看去,上面的产品以间隔不到5厘米的距离,不断的往下输送着。
从产品的密集程度上来看,便能看出员工们的高效水平。
流水线两侧的作业台面,规格一样,都是100X80CM。
这些作业桌面,是从汹涌波涛那里买来的。
姜鑫之所以给拉线配上作业台面,就是想着员工们累了困了,可以随时趴在上面休息。
买回来后,他让王众,杨远镇,詹一峰三人又重新给铺上了一层新的静电橡胶垫。
作业台面,只有组装线才有。
因为前加工是平板线,包装段的流水线两侧也都有挡板,所以不需要。
众人来到拉头停下,纷纷朝着生产看板看去。
生产看板上在油性记号笔下,划分成了一个个列表。
内容分别是:组别,人员数量,产品型号,工单数量,批次号,拉长,日期,时间,名称,标准产能,投入数量,产出数量,累计产出数,达成率,备注。
在8点半到9点半的这个时段,产出很低,只有183PCS。
但王众在备注的条框下,有注明原因:8:30分开始排拉。
当王众在看到姜鑫的目光一直在关注着看板时。
他拿出手机看了下时间,10点39分。
随即,他冲着站在流水线中段,身穿粉色静电服,正在巡线的刘沐雪喊问道:“沐雪,看一下后面做多少了。”
“哦!”刘沐雪应了一声,快步朝最后面的一个作业台面走去,在低头和那个员工说了几句话后,便转过身对拉头的王众回喊道:“532。”
王众点了点头,走到看板处,拿起白板笔,在9:30-10:30的行列处写了一串数字:312。
之所以写312,是因为时间超出了9分钟。
姜鑫朝着标准产能看了一眼,随即扭头找看了一下,目光锁定在詹一峰的身上,伸手指向看板,问道:“詹一峰,这款机型的标准产能是240,现在产线做到了312,是不是算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