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也大方的同意了刘远的要求,将自己藏书所有副本都送他一份。要知道这些书籍,有很多遗失在了战火当中。真正留存于后世的并不多。
两人志趣相投,周王知道刘远出身武将。还把王府内珍藏的一套,堪称豪华的精制皮甲赠予了他。开封府地处中原,乃是大明的心腹之地。几千年来都是华夏民族的核心之处,虽然饱经战火摧残,但仍然保留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不知道失传的技艺目前都还存在,就比如说这副皮甲的铸造工艺。
你没有听错,是皮甲的“铸造”工艺。绝大多数的人都不知道中国古代的皮甲,是用金属模具铸造出来的。
其实大家都有一个误区,一直认为只有钢铁铠甲才算是重甲。而皮甲,布甲和棉甲都属于轻型甲胄。其实铁制铠甲取代皮甲最根本的理由,不是因为防御力高。而是因为铁甲“廉价”、“灵活”易于制造,更便于后期的维护。
没错就是“廉价”和“灵活”,要知道哪怕是在欧洲文艺复兴后,恰恰优秀的皮甲也是有钱人才能用得起的。
我国古代,其实在夏商时代就已经有了青铜甲。由于工艺问题防护面积小,人们开始用玉或是金片串起来,穷得就用木片或是竹片,这算是最早的扎甲。等进入周朝华夏古族的敌人变成了西方犬戎,(早期东侵的雅利安人)弓弩技术的快速发展,青铜甲的防护水平自然就跟不上了。渐渐的皮制甲胄,成为了当时的主流。这里的皮甲可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皮带那样的软趴趴的物品,而是经过硬化处理的皮革。
要知道战国一名普通士兵的皮甲厚度是7毫米,重点防御部分是15毫米。而像楚国的那些贵族的皮甲,以及马铠,甚至可以达到20毫米。可以说制约各诸侯国军力的关键就是甲胄和战车的制造,例如秦汉时期的御手皮甲。披甲率达到九成,可以说是包裹全身,覆盖面积不比中世纪的骑士铠甲要少。你还觉得20毫米厚的皮甲,比西方2~3毫米厚的铁皮板甲防御要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