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三年以后,这场经济危机的高潮才过去,但各国经济的恢复仍是步履艰难。
同时受到经济危机的刺激,欧洲各国的矛盾都开始被激化。之前各国为了改善本国经济形势,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并加紧在国际市场上争夺的行为,使得原本就有着宿怨的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日趋尖锐。为了尽快摆脱困境,欧洲殖民国进一步加强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这激起了当地人民的激烈反抗。
对约翰来说,这八年来世界范围也发生了不少局部冲突和战争,不过那些都远离他的生活,唯一跟他有着关系的,并且他也算亲身参与的战争,那就是作为德国的盟友,意呆利人发动的第二次阿比西尼亚战争了。
不过想到第一次阿比西尼亚战争里意呆利的表现,真是给列强丢脸。史密斯受到德军和政府方面的指派,不得不派出意呆利地区的巫师联合会分部巫师们加入意呆利对非洲的攻势当中,以免再次出现当年那种沦为列强笑柄的惨败。
按照约翰前世的历史,第二次阿比西尼亚战争实际上从他来到意呆利水城威尼斯的那一年,应该就在准备了,只不过直到一九三五年,才得到机会真正发动。
事实上,意呆利方面的准备要比约翰认为的还要早。
早在一九二二年墨索里尼上台后,就希望扩张意呆利的领土,妄图独霸地中海,重新瓜分东非和北非的英、法殖民地。
只是受于英法两国的压力,而那时的德意志还没有崛起还在暗中蓄积力量,无法跟英法两大霸主正面对抗,所以意呆利只能默默准备着。
直到三十年代末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严重冲击了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更加见到了殖民地扩张是减轻国内经济压力所必需的办法,进而断然走向了向外扩张的道路。
虽然意图很大,但首先意呆利希望的是先吞并阿比西尼亚,但想达到目的,必先得到英、法默许。英国认为和意呆利开战的风险太大,会将意呆利完全推向德方,并认为牺牲阿比西尼亚或许可以令墨索里尼不和德国结盟,最终给意大利暗示,不会干预侵略行动。
英、法最终为了对抗德国,选择拉拢意呆利,对他们的行为采取绥靖政策,这也是使得意呆利得以成功侵占阿比西尼亚的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