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262小说网>历史小说>夜读全唐诗> 第33章 《初春登楼……述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3章 《初春登楼……述怀》(2 / 2)

颈联:连甍岂一拱,众干如千寻

这一联运用建筑意象进行双重隐喻。“连甍”描绘出连绵不断的屋脊,借此讽刺前隋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的弊端,提醒自己不可重蹈覆辙;“众干”则形容巨木林立,象征着贞观时期人才济济的繁荣景象。数字“一”与“千”的强烈对比,呼应了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的放权思想,强调国家的治理需要依靠众多贤才的共同努力,而不是帝王一人的独断专行,体现出唐太宗对人才的重视以及对合理治理结构的深刻认识。

尾联:明非独材力,终藉栋梁深...方规十产金

尾联从三个层面进行自我省思,直指治国内核:

1. 用人观:“栋梁深”进一步深化了《元日》中“终寄舟航”的思想,强调贤臣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时间的深耕细作,而不能仅仅在需要时临时征用,体现出唐太宗对人才培养和储备的长远眼光。

2. 忧患意识:“戒盈心”与《望终南山》中“恬千虑”相呼应,以《周易》中“亢龙有悔”的道理警示自己要时刻警惕权力的边界,不可过度膨胀,体现出唐太宗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对权力的审慎态度。

3. 民生经济:“十产金”巧用《管子》中“一农之事,终岁耕百亩,百亩之收不过二十钟”的典故,将帝王的自我反省切实落实到具体的农政改革上,关注民生经济,体现出唐太宗对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的高度重视,以及致力于改善民生的决心。

整体赏鉴

观物程序的认知革新

全诗精心构建了“俯察 - 凝视 - 解构 - 重构”的认知链条:

? 物理层:从兰阁这一具体的点,到绮峰形成的线,再到霞岫构成的面,最后到连甍所呈现的体,实现了空间上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的延展,使读者仿佛跟随诗人的目光,逐步领略到广阔的自然与社会全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